迪拜位于炎热干燥的阿拉伯沙漠,夏季温度常常飙升至极端高温,甚至超过50摄氏度。然而,古老的迪拜城区——尤其是阿法希迪历史街区(Al Fahidi Historical Neighbourhood)——却能够利用一系列传统智慧和建筑设计,有效缓解酷热,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独特的被动降温系统不仅展现了古代人的智慧,也为现代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打造可持续建筑提供了宝贵经验。古迪拜的街巷设计、建筑材料、通风系统和阴影布局共同构成了一套复杂而协调的生态系统,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降低室内外温度,减少太阳暴晒,同时改善空气流通,使生活空间凉爽宜人。阿法希迪历史街区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是高耸的墙壁,这种布局保证了大部分时间街道处于阴影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直射阳光对地面和建筑表面的加热。街巷的阴凉与狭窄带来的自然风道效应,使得即使在闷热的午后,也能感受到阵阵凉风,仿佛沙漠中被驯服的风。
阿法希迪的建筑普遍采用名为“巴尔杰尔”(Barjeel)的风塔,这些高耸的风塔设计巧妙,能够捕捉高空的凉风,将其引入室内,同时排出室内积聚的热空气。风塔的功能类似于天然的空调,将热空气由上方排出,同时引导清凉空气进入房间,使室内温度相比外界降低约10摄氏度。风塔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当地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可持续设计理念——无需机械设备,而靠被动通风便能带来舒适体验。风塔和其他被动通风技术如今依然影响着现代建筑,其原理被应用在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Masdar City)以及迪拜的新建建筑中,实现节能减排与舒适环境的双重目标。除了风塔,古迪拜建筑还运用了“马什拉比亚”(Mashrabiya)窗户,这类由镂空木格构成的窗户能够有效遮挡阳光,同时保证空气流动和室内明亮。这种设计对降低室内温度十分关键,并且符合当地文化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日光通过马什拉比亚窗户时被过滤,不会直接暴晒室内,使空间既光线充足又清爽。古迪拜的住宅大多围绕内院建设,内院不仅提供了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也形成了有效的热调节系统。夜间,凉爽的空气沉入内院,白天则起到遮挡太阳直射和阻挡风沙的作用。内院通常设有高墙、宽檐和植被,如高大的棕榈树,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既减少了热量传导,也净化空气。研究显示,内院设计能够将建筑的制冷需求降低约18%,这在炎热沙漠环境中尤为重要,为居民节省了大量能源和经济成本。古迪拜还采用浅色墙体,以反射强烈的阳光,避免大量热量被墙体吸收。
传统上,建筑采用了珊瑚石材,这不仅因其轻质透气,还有良好的隔热性能,然而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现代建筑已禁止使用珊瑚石采集,但仍延续了使用浅色涂料和覆盖物的理念。街道上的“锡卡”(Sikka),即狭窄的人行小巷,是另一项关键设计。锡卡宽度仅约2至3米,设计成高墙环绕的阴凉通道,这样既保护行人不被烈日暴晒,也促进空气循环。锡卡经常连接至迪拜溪岸(Dubai Creek),利用海风优势带来清新凉爽的微气候,成为连接社区、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多个世纪以来,这些被动降温设计帮助迪拜街区抵御了极端高温的挑战。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古迪拜建筑智慧被重新发现和利用。
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师越来越关注这些生态友好的被动降温技术,将其融入绿色建筑设计,减少对高耗能空调的依赖。马斯达尔城便是成功案例之一,其街道布局紧凑、建筑密集,最大化阴影覆盖并借助风塔和穿孔幕墙实现自然通风,城市整体温度比周围环境低约10摄氏度,建筑能耗减少40%。此外,阿布扎比的阿尔巴赫塔(Al Bahr Towers)采用了响应式的马什拉比亚幕墙,可以根据太阳位置自动开闭,控制室内光照与温度,结合智能技术提供舒适且节能的办公环境。迪拜迈入现代化的同时,传统建筑元素融合于新兴地标如迪拜的麦迪娜朱美拉(Madinat Jumeirah)和哈里发阿尔吉尔清真寺(Khalifa Al Tjer Mosque)中。这里的建筑继续沿用风塔、蜿蜒街巷等设计,既传承文化遗产,也实现环境可持续。现代建筑甚至将这些设计理念推向全球,如英国伦敦皇家切尔西医院和美国犹他州的风塔房屋,均借鉴了古迪拜的被动降温技术。
不仅如此,亚洲和其他温湿地区也能通过调整这些传统技术的应用来适应各自气候需求。如印度喀拉拉邦的呼吸墙住宅和日本广岛的光学玻璃屋,均采用了内院布局,有效缓解当地气候带来的不适。专家指出,理解和尊重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仍是设计的核心。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合理运用阴影、通风和材料,设计符合环境的建筑,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抗击气候变化的关键。古迪拜的建筑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现代城市继续前行的智慧蓝本。在全球能源消耗不断攀升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学习传统的被动降温技术,减少对机械冷却的依赖,将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节省能源,为城市居民创造绿色、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仅适用于中东干旱地区,更为全球应对极端气候,提供了可复制、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这些历史悠久却充满活力的建筑智慧,正逐渐被全球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重新拾起,成为未来城市气候适应与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