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辅助编程成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一大热点。这种技术的发展为开发者带来了极大便利,许多人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vibe coding’。该词最初由OpenAI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卡帕锡提出,意指开发者通过与AI互动,凭感觉和直觉让AI生成代码,仿佛能够“随心所欲”,甚至可以“忘记代码的存在”。然而,斯坦福大学教授、前Google Brain科学家安德鲁·吴对这个称呼表示不满,他认为“vibe coding”是对编码工作本质的误解和轻描淡写。 安德鲁·吴强调,编码是极其严肃且耗费脑力的工作。虽然AI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快地生成代码,但处理和审视生成的代码、发现潜在错误并进行调试,这些步骤依然需要开发者付出巨大的智力劳动和耐心。
他在一次名为LangChain Interrupt的会议上坦言:“我整天和AI一起编程,到最后是精疲力竭的状态。” 这种精疲力竭,恰恰说明了AI辅助编码并非如传言中那样轻松简单。开发者不仅要理解业务需求,还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以及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AI代码虽然生成迅速且智能,但它的输出并不总是完美无误。开发者需要仔细审查代码的逻辑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甚至要评估AI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合理性。 “vibe coding”这一词汇往往容易让非专业人士误以为编码工作是依靠直觉操作,是一种随意、甚至懒散的过程,这与编码工作的实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编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安德鲁·吴坚决反对这种误导性的称呼,认为它贬低了技术人员的专业精神。 随着AI辅助开发工具的普及,业界正在经历一场编码范式的变革。许多公司尚未完全接受AI辅助编码,甚至一些首席信息官和首席技术官还持疑虑态度,限制工程师使用相关工具。对此,安德鲁·吴提出警告,呼吁业界应迅速打破禁令,积极拥抱这场技术浪潮。他提到自己的团队已经习惯了在AI协助下工作,甚至很难再回到传统的无AI编码方式。
他认为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解放开发者的创造力,让他们专注于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AI辅助编码不仅仅惠及专业程序员,对非技术背景的人士同样是福音。比如一家名为Block的产品设计师,尽管没有正式的软件工程培训,却在两个月内利用“vibe coding”打造出一款宠物识别应用。这种现象说明,AI技术正在降低软件开发的门槛,推动更多人参与到数字创新中来。 尽管AI带来了深刻变革,安德鲁·吴仍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编程技能。他反对“未来编码将被AI取代,无需再学编程”的观念,称之为“历史上最糟糕的职业建议之一”。
他认为,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是未来社会中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理由在于,编写代码不仅仅是敲击键盘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地告诉计算机你想要它做什么。这是一种沟通技能,也是一种逻辑能力。懂得编程的人能够更精准地设计指令,为AI系统提供清晰有效的输入,从而在使用AI生成工具时获得更满意的结果。 除了开发者,安德鲁·吴甚至对他的创业公司AI Fund的所有员工进行编程培训,从首席财务官到法务总顾问,乃至前台接待员,都被鼓励学习编程基础。他表示,这种跨职能的技术素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当技术的复杂性被误解时,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叫嚣着“vibe coding”可以轻松替代编程工人的说法,不仅误导了公众对技术的认知,也可能令潜在学习者失去学习编程的动力。其实,编码并非简单依赖工具,更是一项需要深度思考和技能积累的专业工作。 综合来看,AI辅助编码无疑是软件开发的未来趋势。它能够提高开发速度,优化用户体验,助力企业创新。然而,安德鲁·吴的话提醒我们,不可忽视背后的劳动者付出和专业技术。
正确理解编码的价值,摒弃“vibe coding”这类带有误导性的词汇,是推动技术进步与社会认知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融入各行各业,编码不仅是程序员的专利,也逐步成为普通人提升数字素养、参与数字经济的关键技能。学习编程,掌握如何与计算机和AI有效沟通,将是迎接未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准备。安德鲁·吴对AI辅助编程的热情和理性提醒,值得每一位技术人员与数字时代的参与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