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欧盟推出的《人工智能法案》(AI Act)成为划时代的重要法规之一,预计将于2025年8月2日开始实施该法案中针对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关键规则。尽管法案旨在规范AI技术的安全和道德使用,但欧洲科技业界普遍担忧过度的监管可能抑制本土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得欧洲在AI领域逐渐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等领先市场。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科技业内人士呼吁欧盟政府重新审视并优化监管框架,为企业创造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创新空间。 欧洲与美国的科技和市场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在AI产业尤为明显。正如Axelera AI首席执行官Fabrizio Del Maffeo所指出的,欧洲拥有众多不同的语言、市场以及复杂的多层级法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多重壁垒,限制了科技企业的快速扩展和规模化发展。相比之下,美国市场法律体系相对统一,创新环境更为宽容,这促使当地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更大成功。
基于此,Del Maffeo及其他业界领袖强烈建议欧盟推动“EU Inc”计划,即打造一个统一的欧洲企业法人框架,简化跨国运营流程,使得初创企业能更加轻松地进入和融入整个欧洲市场。这一体制不仅可降低法律合规成本,还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欧洲的创新项目。 除了监管壁垒,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欧美AI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欧洲初创企业去年获得的风险投资仅约520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资金规模达到了约2090亿美元,投资缺口巨大。Pegasystems的AI实验室负责人Peter van der Putten指出,欧洲在吸引国际资本尤其是美国资金流入方面存在不足,亟需通过调整法规和政策环境,提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新生态。同时,来自投资者的资金支持不仅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也是助力初创企业从孵化到规模化的重要保障。
此外,人才流动趋势也在重塑欧洲AI生态。Elise de Reus,Cradle的联合创始人,分享了许多欧洲工程师从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回流欧洲的现象。他们往往期望回归更具社会使命感和高生活质量的环境,专注于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这一趋势不仅赋能了欧洲AI产业,也彰显了区域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De Reus同时强调,欧洲不能简单地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或以GDP为唯一成功指标,更应重视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欧盟委员会的高级政策官员Eoghan O’Neill在2025年6月20日举行的TNW大会上表示,欧盟致力于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兼顾技术安全与产业创新。
他提到相关指导方针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包括模型提供者、公益组织、学界专家及工业巨头,力求形成“包容的大帐篷”政策体系。欧盟希望针对潜在风险较大的AI模型设立明确义务,同时避免过度监管妨碍技术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在机器制造、汽车和机器人领域依然保持领先优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Del Maffeo对此表态称,欧洲拥有丰富的创新能力和工业基础,但需更加注重企业的扩张能力和资本支持,以避免技术优势被竞争对手赶超。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政策调整外,还需构建更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推动资金、人才和法规的良性互动。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初创阶段,更应着力于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
总结来看,欧洲的AI监管政策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如何在保障安全与伦理的前提下,放开适度的管制为创新提供空间,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难题。借鉴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和灵活的创业环境,同时结合欧洲多元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政策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工智能法案》即将生效,业界期待欧盟进一步完善法规细节,营造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人才的环境,推动欧洲AI产业实现从创新到产业化的跃升。未来,唯有理解自身独特国情而非盲目模仿他国经验,欧洲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引领全球智能革命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