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行业的监管环境经历了显著转变,尤其是在银行安全和稳健运营的监督机制方面。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Board)宣布将开始从其监督材料中删除关于声誉和声誉风险的相关表述,加入了此前已采取类似行动的货币监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的行列。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银行监管体系对声誉风险的定义及其监管地位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声誉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独特概念,曾被认为是银行整体风险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执法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发现,声誉风险的模糊定义和使用给监管带来了不必要的复杂性,有时甚至导致监管执行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市场公平性和透明度。事实上,FDIC代理主席特拉维斯·希尔(Travis Hill)在今年三月指出,声誉风险虽对银行而言至关重要,但大多数可能影响银行声誉的活动往往通过已有的传统风险渠道表现出来,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希尔强调,声誉风险概念曾被滥用,不应作为一项独立的风险指标纳入安全稳健监管的核心范畴。此次美联储的决定也与过去几年围绕银行如何管理政治倾向不同客户的争议密切相关。部分共和党议员推动立法,去除监管中过多强调声誉风险的做法,以避免银行因政治或意识形态因素而采取诸如拒绝服务的行为。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公开指责美国多家大型银行对保守派客户采取去银行化(de-banking)措施,虽然相关银行否认了这些指控,但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对监管政策的重新审视。因此,监管机构此番统一调整语言,改用更具体明确的财务风险措辞,旨在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一致性,避免声誉风险被滥用作额外监管工具。同时,美联储还宣布将对其监管人员进行再培训,确保这一变革在所有受其监管的银行中得到有效实施,并将在必要时与其他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协调,推进监管实践的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监管层面逐渐淡化声誉风险的独立地位,银行自身依然可以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中保留对声誉风险的关注。监管机构明确表示,这一调整不会改变其对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经营安全稳健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基本期待。声誉风险的调整反映了当前监管关注点的一个趋势,即从伦理或外部认知层面的风险指标回归到可量化且与银行财务状况直接相关的风险评估。传统的风险类别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具备更为明确的测量和管理方法,这有助于监督者更有效地评估银行的稳健程度并制定相应政策。此外,这种变化有助于防止监管不当造成的市场行为扭曲。金融机构若因监管中过度强调声誉风险,而采取排斥某些客户或业务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市场准入受限,甚至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多样性。
从长远来看,监管机构通过聚焦具体的财务风险指标,强化风险数据和模型的运用,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透明,也符合公众以及投资者对银行合规和风险管理的合理期待。这一变化也对银行自身提出了新要求。银行必须提升内部风险管理流程的专业性和细致性,确保各类风险指标的准确识别和合理应对,同时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动和客户多样性的敏感度。在去除声誉风险作为监管指标后,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更科学的合规体系,持续推动安全稳健运营。总的来说,美联储与OCC、FDIC三大核心监管机构同步剔除声誉风险概念,标志着美国银行监管政策进入新阶段。这一调整不仅回应了政策争议和社会关注,也体现了监管理念向更专业化和数据驱动方向转变的趋势。
未来,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将继续协同创新,确保银行业既稳健安全,又能够公平开放地服务于多元化客户群,促进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