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全球稀土金属和关键矿产的供应短缺已成为工业和科技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举行了备受关注的通话,希望借此缓解日益紧张的矿产出口局势,但当前形势显示,这一高层对话并未带来实质改变。稀土金属作为现代工业的关键原材料,涉及汽车制造、国防武器乃至高科技电子产品,其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在中国逐步加强对关键矿产出口的控制下,全球面临的供应风险正不断加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和出口国,过去数十年已牢牢掌控着这一关键产业链。自2023年以来,中国针对多种关键矿产陆续实施出口限制,涵盖钨、锗、镓、锑等在内的稀有和战略性矿产进一步受到严格管制,震动了依赖这些资源的国际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美中双方于今年五月达成了阶段性贸易协议,旨在缓解部分贸易壁垒,但新一轮的矿产出口管控却出人意料地未被取消,相反,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这一政策走向显示出中国希望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出口,维护自身战略优势,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取得更多筹码。行业调查显示,美国企业中已有75%的稀土供应将在三个月内耗尽,出口许可的审批进度缓慢且缺乏透明度,严重影响研发和高技术领域生产。欧洲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欧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已经因原材料短缺而暂停生产,预警更多行业将面临断供风险。日本汽车制造商铃木公司工厂因稀土金属短缺的影响,曾短暂停产,这一事件进一步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中国政府公开表示,相关出口管控措施符合国际惯例,并未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这是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和维护出口贸易的制度合规性。
官方发言人强调,将根据法规审理出口许可申请,推动便利且合规的贸易往来。尽管如此,实际操作上的延迟和复杂审批程序依然给国际企业带来极大困扰。专家分析指出,中美双方当前贸易争议的焦点,已从传统关税问题转向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和关键矿产出口管制上。双方正试图通过谈判达成某种妥协,例如中国可能会加快商业用途稀土金属出口许可审批,换取美国在某些技术出口限制上的宽松。然而,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高企,谈判进展可能反复波动,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供应短缺问题。全球产业链对此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包括寻找稀土金属替代材料、加快资源回收利用、拓展非中国矿产供应来源等。
然而,由于稀土金属开采和纯化技术的高度专业化,替代方案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普及。综合来看,未来数月内,全球相关制造业仍将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供应链不稳定的双重压力。汽车、电子、高科技军工等领域的生产瓶颈可能加剧,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国际社会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呼吁加强多边合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和资源共享。同时,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市场竞争力。总之,尽管中美高层通话为贸易关系注入一定稳定因素,但 fundamentally,中国在关键矿产出口上的严格控制短期内难以放宽。
这一格局不仅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也迫使相关国家和企业寻找长期可持续的供应保障方案。随着2025年夏季的临近,全球关键矿产短缺的阴影仍笼罩在整个产业链上,深刻影响着全球工业和技术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