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对地球最深处的探索历史中,深海海沟一直是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前沿阵地。尤其是海沟的最深区域——称为哈达尔带(Hadal Zone),其深度通常超过6000米,环境极端而复杂,被视为地球上生命极限的严峻考验。然而,近年来来自科学考察的最新发现打破了人们对这些极端环境生命稀缺的传统认知,揭示了在亿米深渊底部,竟然存在着丰富且繁盛的依赖化学能合成的生命社区。最新的研究特别聚焦于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库页-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它们以地质活跃的俯冲带著称,成为揭露深海地下生命活动奥秘的绝佳窗口。化学合成生命生态系统通常依赖于海底释放的富含甲烷和硫化氢的冷泉,这些化学能为生物提供能量,而非传统的阳光驱动光合作用。科学家们通过搭载先进设备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深入海沟底部,深入近1万米的极端深渊,首次实地观测和采样,成功记录了迄今为止最深且分布最广的化学能合成生物群落。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生命社区以管状虫类(例如siboglinid Polychaeta)和双壳类(Bivalvia)为主,沿海沟底部绵延超过2500公里,活跃在深度从5800米到9533米的多个地点。这些生物利用海床下方积累的有机质通过细菌微生物的作用,促进甲烷的生物生成。来自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证据表明,这些甲烷主要源自微生物碳酸盐还原过程,而非热解或其他地热过程。甲烷和硫化氢通过构造断层中的裂缝向上输送,为海床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化学能供应。这一发现不仅扩展了我们对深海生命适应能力的理解,也挑战了传统生态模型中关于深海能量来源的认知,强调在无光环境下,化学能代谢是维系生态系统的关键。除了大型管状虫和双壳类动物外,海沟底部还存在多样的杂食及异养生物,包括游动的多毛类蠕虫、海参和海绵等,它们或直接依托化学合成食物链,或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彰显了深海生态系统的丰富与复杂。
库页-堪察加和阿留申两个海沟的地质环境极为活跃,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壳弯曲造成大量破碎断层。这些断层是甲烷和硫化氢等化学流体上升的通道,使得深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生成的甲烷得以释放到海水中形成冷泉。深层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多来自海面春季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和因地震、滑坡等因素引发的坡面物质滑落沉积,在深海的地形“V”型槽底形成了天然的“有机碳陷阱”。生活在此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利用无氧条件大量分解和还原有机碳,持续产生甲烷,这种局部的甲烷富集促进了冷泉生态系统的形成。现场的地质和化学分析还发现了甲烷水合物的存在,即固态的冰状甲烷复合物,进一步说明在极端压力和低温条件下,深层沉积物成为重要的碳储库。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深海碳循环的认识,也对全球甲烷排放和气候变化模型提出了新的思考。
核酸序列分析揭示出这些极深生境生物群落具有独特的遗传多样性,多种特异性管虫和贻贝在这些冷泉区域形成高密度群落,并与细菌等微生物共生,从细胞水平体现了生命对极端高压、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进化。此前,像日本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几处极深水域仅有零星发现化学能合成动物群落,而本次系统性、规模宏大的发现则定性为全球最深且规模最大的此类生态带,扩大了化学合成生命分布的已知极限。对于深海生态学研究而言,这些发现意味着化学能合成不仅仅是海底热泉的特例,而是在更广泛的哈达尔海沟中扮演基础生态角色。它改变了我们对深海生物能量来源的根本理解,表明哈达尔带的生物多样性部分得益于底栖冷泉的能量输入。更重要的是,化学合成生态系统对深海碳循环有着深刻的影响。微生物活跃的有机物矿化和甲烷生成,导致大量碳元素在沉积物中以气态或水合物形式存储,阻止其直接进入深部地幔,从地质时间尺度影响地球碳的长期循环。
此外,如果这些深海沉积物中的甲烷得以释放,亦可能对海洋甲烷循环和大气甲烷浓度带来潜在影响。未来随着海底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深海潜水器和遥控水下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将使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研究这些极端环境中的生命机制,以及深海地质、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的基因组与代谢网络解析也将帮助揭示它们如何在极端的高压、低温和低能见度环境中实现能量获取和适应生存。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海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科学基础,也为寻找地外生命特别是在类似海洋星球上的生命提供了重要启示。综上,哈达尔海沟中基于化学合成的生命社区的发现代表着极端环境生物学的里程碑。这些生态系统展示了生命在地球最深处的顽强存在和多样化适应,凸显了化学能合成在深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中的核心地位。
未来进一步研究将加深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生命极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地球气候系统反馈的理解,为科学界和社会带来重要的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及气候变化应对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