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也纳因其卓越的住房政策和高品质的社会住房体系,屡屡被誉为“租户的天堂”。作为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且持续发展的住房模式,成为全球众多城市学习借鉴的典范。社会住房在维也纳占据了约43%的住房总量,这一比例在世界大都市中极为罕见,更加保障了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益和生活质量。维也纳的社会住房体系不仅针对低收入者,同时也服务于中产阶级甚至部分上中产阶级家庭。这种涵盖广泛社会层次的住房政策,有效避免了住宅市场的极端分化和社会阶层的隔离。维也纳社会住房体系的核心在于两大部分:市政建设的公租房和由有限利润住房协会管理的住房。
有限利润住房协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住房运营模式,这些机构可以赚取适度的利润以维持运营,但不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从而保证了住房的可负担性和质量水平。相较于私人租赁市场,社会住房的租金大约低30%,且房屋质量普遍较高,特别是在有限利润住房协会管理的房屋中更为显著。更重要的是,维也纳大量的社会住房存量还有效抑制了私人租赁市场的租金上涨,形成了良性竞争,保障了整个城市住屋的价格稳定和市场平衡。焕发租赁市场活力的维也纳社会住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红色维也纳”时期。当时由社会民主工人党主导的市政力量,创造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和住房环境的社会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当时的居住危机。这段历史不仅为现代维也纳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住房基础,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利用政治力量和财政政策推动社会福利的能力。
如今,虽然维也纳的社会住房政策形式有所调整,但其核心理念依旧继承传统。市政直接建设的公租房数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所减少,但由有限利润住房协会提供的住房大量增加。同时,住房融资机制引入了广泛的支持来源,例如通过对全体雇员工资征收1%的住房基金税,这样的公共资金支持确保了住房建设和维护的稳定财务基础。值得关注的是,维也纳在社会住房的保护方面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与欧洲其他城市如伦敦和柏林大规模私有化不同,维也纳的社会住房未被大范围出售给私人投资者,仅有部分联邦政府曾将其住房协会出售,但总体影响有限。1990年代联邦政府推行有限利润住房的购买权政策,虽然授权租户购买房屋,但大多数租户选择继续租住,社会住房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这种保持社会住房稳健比例的现象,对于维持城市住房市场整体的健康和可负担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维也纳的社会住房体系也并非十全十美。首先,社会住房的申请和分配过程非常复杂,存在一定的门槛和局限性。申请者需要经历严格的资格评估,根据收入、家庭状况和住房需求进行排队。同时,有限利润住房协会还有部分住房要求租户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这对于刚进入住房市场的年轻人和新移民来说,可能形成经济障碍。由于体系结构复杂,了解规则和拥有长期居住记录成为获得住房的优势,这使得新来者和非本地住民在进入社会住房市场时面临挑战。
相对于社会住房市场,维也纳的私人租赁市场正在经历显著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私人市场被视为“融合机器”,主要提供质量较低但价格相对可控的租赁房源。然而,政府为促进出租业主收益,取消了部分租金限制和引进短期合同,导致市场放开,旧式廉租房源逐渐消失。虽然私人房源经过改造升级,提高了居住标准,但租金也随之大幅提升。对于依赖私人市场的城市新居民而言,保持租房的可承受性变得更加困难。维也纳的案例充分说明政策导向在住房保障中的关键作用。
长期坚持社会住房投资和有限私有化措施,让城市能够实现住房的基本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维也纳通过跨部门、跨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建设了完整的住房生态系统。从地方到联邦政府的政策制定,规划机构、开发商、房东、住房协会乃至金融机构和建设公司多方协调,共同维护住房体系的稳定和完善。对其他城市而言,维也纳不仅是一个住房模式的范例,更是认识到住房不仅是商品,更是一项社会公共需求的现实写照。如何借鉴维也纳经验,打造适合自身国情和社会结构的住房体系,将成为解决全球城市住房危机的重要思路。就整体而言,维也纳通过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政策调控及多方协作模式,成功塑造了一个稳定、可负担且高品质的租赁市场,成为租户理想的生活之地。
在住房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维也纳的经验无疑为全球其他城市和决策者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和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