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记忆通常被认为是大脑神经元之间复杂连接的产物,是多细胞生物尤其是动物大脑的专属功能。然而,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推动边界,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甚至单个细胞也具备某种形式的“记忆”能力。细胞能够记录其所经历的环境信息,并以此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为我们重新定义“记忆”这一概念提供了颠覆性的视角。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便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细胞能知道自己什么?”作为转座子发现者的她,认为细胞在面对意外的环境压力时,会表现出超出我们当时理解范围的“思考”能力。尽管当时没有足够手段进行深入验证,但她的哲学思考为未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认知科学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近年来,神经科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将目光聚焦于非神经细胞,试图发掘“无脑”细胞的学习与记忆机制。
一项由纽约大学的尼古拉·库库什金和托马斯·凯鲁联合领导的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的人类肾细胞不仅能对化学信号作出响应,还能记忆规律性间隔的信号传递模式,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神经可塑性的定义,证明记忆现象远不止存在于神经网络之中。 研究指出,细胞记忆在进化意义上具有合理性。生命体从原始单细胞到复杂多细胞生物均依赖于信息的积累与利用以提升生存概率。单细胞生物如黏菌,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留下痕迹,帮助它们避免重复路径,提高觅食效率。细菌能够比较当前与过往环境中的化学梯度,选择更加有利的生存空间。哈佛大学认知科学家萨姆·格什曼认为,这些古老的记忆形式与神经系统中的突触可塑性相辅相成,体现了生命不同层面对记忆功能的需求。
早期对单细胞记忆的探索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6年,动物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詹宁斯通过对淡水原生动物锥虫的观察,发现其对刺激的反应表现出学习和记忆特征。实验中,詹宁斯用红色刺激液体反复激发锥虫,观察它们由初期的驱赶动作逐步演变为快速收缩甚至最终迁移,显示出经历的影响逐渐加深,以及对环境威胁的适应性调整。这些发现当时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甚至被视为假说。 随着时间推移,詹宁斯的实验经历史学家的细致考证和现代分子技术的辅助逐渐得到验证。2019年,一支团队成功重复了早期实验,证实锥虫确实能够“改变决策”,展示了初级的记忆与学习能力。
此外,另一位科学家贝阿特丽斯·盖尔伯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则揭示了单细胞能够通过条件反射形式学习,将金属丝与食物关联起来,这种类似巴甫洛夫实验的证据极具革新意义,同样遭遇冷遇,反映出科学界固有偏见对新生领域的阻碍。 这些发现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引起了深刻反思。记忆是否必须依赖神经系统?是否只存在于具备行为能力的多细胞生物体中?核酸信号传导与细胞内分子动态的研究显示,细胞通过信号传递网络实现信息的感知和储存。库库什金通过诱导实验模拟神经递质的释放,测量细胞对不同间隔化学脉冲的响应,发现经过分散的信号刺激后,细胞对记忆刺激的反应持续时间显著延长。这种“间隔效应”——分散时间的重复刺激比集中时间的刺激更易于记忆巩固——是赫尔曼·艾宾浩斯最早描述的记忆规律,现今被广泛认为是记忆形成的普适特征。 细胞的这一记忆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分子编码。
它们通过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改造及表观遗传修饰捕捉外部化学环境的节奏与强度,并据此调整自身的生理状态。此类记忆不仅帮助细胞抵御瞬时刺激,更让它能够对稳定环境做出适应,保持内稳态。 从哲学角度来看,记忆不应仅被限定为回忆过去事件的人类主观体验。科学界更倾向于将记忆定义为经验之后对未来行为产生影响的持久改变。对于单细胞来说,记忆体现在对外界信号的适应性反应中,是其生存策略的一部分。正如萨姆·格什曼所言,记忆如果仅限于外显行为表现,那么诸如疫苗免疫、伤疤形成、甚至书籍的存在都应被视为记忆的变体,细胞内复杂的生物化学轨迹同样承载着信息的痕迹。
然而,科学界对细胞记忆的理解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缺乏统一定义导致不同领域对“记忆”的解读不一。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对记忆的侧重点差异显著,增加了跨学科沟通难度。其次,历史上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技术限制使得早期发现未能得到足够重视,长时间被边缘化。现在,随着分子工具和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能够更精确地测量细胞内的信号变化,重振昔日被忽视的科学线索。 未来,细胞记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重新解析生命的基本认知机制,还可能催生革新的医疗技术。
例如,理解肿瘤细胞如何“记忆”药物刺激,能帮助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免疫细胞的记忆过程,有望优化疫苗设计和免疫疗法。生物计算领域甚至借鉴细胞记忆机制构建基于分子反应的智能系统,实现信息存储与处理的革新。 综观单细胞记忆的研究历程与进展,我们逐渐领悟到生命在最微观层面也蕴含着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细胞不仅仅是生物体的组成单元,更是一座信息储存与反馈处理的微型“电脑”。回到麦克林托克的提问,“细胞知道自身什么?”或许并非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辨,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迈进,我们正逐步揭开细胞记忆的神秘面纱,感受它赋予生命的韧性与智慧。这场跨学科、穿越时代的科学探索,必将深化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扩展记忆的边界,让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