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简称GenAI)迅猛发展,诸如ChatGPT、Claude、Copilot等工具在公共生活和职场中变得日益普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专家们也开始探讨将这些先进技术整合进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尽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便捷和效率提升,但一份由全球多国教育专业人士联合署名的公开信,以坚定的态度拒绝了在学校和高校中广泛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呼声,这封公开信不仅反映了对技术伦理的深刻担忧,也揭示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的社会活动,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习者培养自主性,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产业乃至全球事务的有力公民。然而,署名教育者们指出,当前形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恰恰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构成了腐蚀,威胁着他们的思想独立性和创造力。法律、伦理与环境等多重问题同样是该公开信重点关注的方面。
诸如劳动剥削、未经授权使用艺术创作、人为偏见的内置、虚假信息的快速泛滥以及巨大的碳足迹,都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广蒙上了阴影。尤其是在环境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被警告可能逆转全球减排的趋势,这与当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背道而驰。心理健康与学生福祉的损害也是公开信反对的核心理由之一。部分青少年用户在使用人格化的聊天机器人时,容易产生情感依赖甚至成瘾,形成虚拟关系替代真实人际交流,导致心理危机和社交隔离的风险增加。公开信中提出,甚至有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引发的严重精神健康事件和悲剧案例,令人深感忧虑。此外,公开信对工业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目的也提出批判。
不断提升的自动化水平往往意味着削减人力资源,甚至宣扬未来通用人工智能(AGI)将取代人类的智力和创造力。教育者们明确表示,拒绝参与这场可能导致人类劳动被边缘化的叙事,坚守尊重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教育伦理。在这些立场基础上,公开信具体列出了多项承诺,表达了教师们将坚决抵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学生作业批改、课程设计及学术反馈的决心,同时反对推广未经伦理审视的基础模型及与企业强强联合,捍卫学术自由不受侵蚀。教师们并强调不会鼓励学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替代自身的智力投入,拒绝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纳入课程体系作为所谓“AI素养”教育,更不会要求任何学生或员工参与使用伦理存疑的工具,从而保障学术诚信的精神不受挑战。最重要的是,教育者们呼吁社会尊重师生个体对于拒绝或抵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权利,认为赋予他们选择的自由是维护教育本质的关键所在。此公开信得到了全球逾千名教育工作者的签名支持,涵盖高校教授、中学教师、教育设计师、学校管理者等多元身份,体现了跨国界、多学科的强烈共识和坚决立场。
签名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巴西、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展现了全球教育界对该议题的普遍关注和责任担当。公开信的发布不仅在教育圈内部引发了热烈讨论,也引起了政府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家长和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虽有助于提升效率,但其潜在风险不可忽视,必须严格把关其在教育领域的使用,保障学习的真实性与深度。不少专家呼吁,应重审和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准则,确保其符合教育伦理和社会价值。反对者则批评公开信过于保守,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忽视技术创新带来的潜在优势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综合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平衡应用与风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带来的伦理、社会和人文问题。学界如何合理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利用,实现技术与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无论如何,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术自由和诚信原则应成为制定任何相关政策的前提。当前,许多教育机构开始积极探讨建立明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和教师支持体系,力求在保障师生权益的同时,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带来的教育改革可能。与此同时,提升全社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认识,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也是缓解争议、构建共识的重要路径。
总结而言,这份由全球教育从业者发起的公开信,是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迅速推广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警醒。它提醒我们,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教育核心价值为代价,也呼吁各方尊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判断和选择权。未来的教育不仅需要拥抱技术,更需守护学生和教师的自主权,培育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确保教育真正服务于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持续演化,社会各界的持续对话与合作将决定教育的走向,也决定未来一代如何在复杂变革中找到自我定位。保护教育的本质,是所有教育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使命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