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分歧和对立曾经浓烈且持久,双方的敌意不仅深刻影响了宗教领域,更渗透至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从16世纪宗教改革开始,欧洲经历了数百年的宗教战争、政治冲突、社会分裂,最典型的事件如1572年的圣巴多罗买大屠杀以及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都让天主教与新教人民深陷血腥对立。然而,到了20世纪中叶,难以想象的宗教和解突然出现,旧有的教派敌意消融,双方开始联合,共同塑造战后欧洲新秩序。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令人意想不到地指向了纳粹主义的崛起。纳粹意识形态虽然以极端种族主义和暴力闻名,却在初期提出了跨教派的“积极基督教”理念,呼吁天主教与新教结束历史争端,实现基督教内部的统一,为构建种族统一的民族国家服务。这种出人意料的宗教联盟模式,成为了研究欧洲宗教和政治关系的重要窗口。
要深入理解这一历史转折,必须先回顾纳粹前的欧洲宗教局势。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依旧尖锐,甚至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德国新教徒作为多数,发起一系列针对天主教会的严厉迫害,涉及时教团体驱逐、学校接管以及出版物审查。荷兰新教群众暴力袭击天主教游行,奥地利则出现反天主教的广泛运动。反过来,天主教对新教的指责同样激烈,在法国,天主教媒体公开将新教徒污蔑为叛国者,呼吁剥夺其公民权利,商业团体、工会甚至文化活动往往按照教派划分阵营。神学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普遍持有偏见,认为两派信徒血统不同,文化不可兼容。
性道德观念的差异更成为双方互相攻击的焦点,天主教强调教会权威,控诉新教支持离婚和通奸,新教则指责天主教神职人员利用忏悔制度控制妇女,破坏家庭稳定。即使进入20世纪,教派之间的敌意仍旧深植于社会生活,政治选区、社区传统乃至婚恋习俗中都能见到根深蒂固的“分化”。然而,这些多年积存的仇恨在1930年代突然迎来了转机。纳粹党在其党纲中大力推崇“积极基督教”的概念,试图超越宗教分裂,从而凝聚“雅利安”种族意识。这种意识形态认为天主教与新教不应因教义分歧互相敌视,而应携手合作,构建共同的血缘共同体以抗击所谓的“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威胁。希特勒本人多次公开呼吁宗教内部的和解,视教派内战为德国民族复兴的障碍。
在纳粹统治初期,这一主张受到部分宗教领袖和知识分子的欢迎,甚至天主教的某些人士公开与新教界合作,成立跨教派的组织。他们相信这种统一能帮助维护社会阶级秩序和性别角色分工,有利于巩固他们眼中的“自然不平等”。经济领域也是合作的重点。几十年来,天主教和新教都对社会主义怀有强烈敌意,支持资本主义框架内的等级制度。纳粹的经济政策,如大规模公共工程项目,被解读为两派思想共同认可的体现,既抑制工人阶级的激烈抗争,也保护既有的财产结构。性别政策上,纳粹倡导女性退出职场,专注于生育,这一政策赢得了许多基督徒的支持,被视为重振家庭核心价值的关键。
宗教领袖如奥地利主教阿洛伊斯·胡达尔对此表态支持,视其为“消除宗教分歧、服务于整个德国民族和欧洲文化领导权”的行动。从地方到国家,甚至延伸到被占领国,各地天主教和新教的合作日益密切。比如法国维希政权在对新教的政策上发生了极大转变,任用新教徒进入政府要职,淡化了长期以来的宗教隔阂。与此同时,基督教内部的反犹主义也随之加剧。反纳粹派的神学家虽然批评纳粹的种族主义,但大多同时主张天主教与新教应团结起来,维护基督教社会秩序。例如法国神学家伊夫·孔加呼吁教会超越教派差异,形成抵抗极权主义的精神共同体。
德裔瑞士经济学家威廉·罗普克则强调基督教经济观应摆脱国家干预,保持自由竞争,并认为这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共同遗产。宗教间的社会行动也由此诞生,抵抗运动中出现了跨教派的合作,法国自由法国运动领袖戴高乐呼吁消弭宗教偏见,共同对抗维希政权。二战结束后,尽管纳粹被击败,这一跨教派的合作趋势非但未消失,反而进一步巩固。对社会主义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共同警惕,促成天主教与新教政治联盟的形成,如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成立,成为战后西德执政的中坚力量。这些联盟在西欧诸国都有类似表现,不仅有效整合了宗教票仓,也促进了社会福利政策的走向平衡,尽管仍然强调阶级和性别的不平等。家庭政策继续体现保守宗教价值观,限制女性权利,禁止堕胎和节育,歧视单亲家庭和同性恋现象。
宗教家庭治疗机构的兴起也反映出双方合作维护家长制的共同意愿。然而,社会风潮的变迁难以阻挡,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得以兴起,部分基督徒青年积极投身反资本主义、支持女性解放和平权运动,虽然他们也强调跨教派的团结和对过去宗教反犹思想的反思。许多新兴基督教左翼组织由天主教和新教成员共同创立,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总体来看,20世纪初到中叶的欧洲,天主教与新教从根深蒂固的敌视走向合作,展现了宗教与政治社会互动的复杂性。纳粹主义的冲击虽带来极端危害,却不可忽视其促成的宗教联合现象,这一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宗教和政治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变,而是在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不断适应和重构。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把握欧洲现代社会与宗教的变迁,也为当下多元文化、信仰共存的挑战提供历史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