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密资产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加密资产的持仓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大、市场监管尚不完善等特点也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提升银行体系的韧性与稳健性,国际金融监管权威机构——巴塞尔委员会近期宣布最终敲定针对银行加密资产曝险的新规,旨在为全球银行业构建明确的监管框架。巴塞尔委员会是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旗下的银行监管机构组成,致力于制定高标准的银行监管政策。这次发布的标准是建立在2019年启动的巴塞尔Ⅲ改革基础上的重要补充,特别聚焦于加密资产披露和风险权重的设定。该委员会在2024年7月2日至3日召开会议,正式敲定了加密资产相关的监管细则,并宣布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加密资产的披露要求是此次规则的核心之一,旨在提升银行对其数字资产持仓的透明度,促使银行及市场能够更好地评估其潜在风险。自2022年12月首次提出披露框架后,委员会广泛征求业界反馈,并于2023年5月公布了修订版内容。披露框架将详细规定银行需报告的加密资产种类、持仓规模及相关风险状况,为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清晰的风险视野。风险权重方面,巴塞尔委员会依托加密资产的高波动性和潜在信用风险,将其划入高风险资产类别(即第二类资产组),并将风险权重设置为1250%。这表示银行必须持有等额于其加密资产持仓价值的风险资本,从而显著提高银行在加密资产投资上的资本要求。相比之下,稳定币被赋予特别分类,归入1b子类别,对于那些具备有效稳定机制的稳定币,其风险权重相对较低,监管负担减轻。
但对于稳定机制失效的稳定币,仍然归类为高风险资产组,强化资本充足要求。此外,委员会还引入了稳定币相关的成熟期限制和超额担保要求,以缓解其可能的锚定失败风险。业内对这些严格的风险资本要求反应不一,有观点认为高风险权重将抑制银行积极布局加密资产市场,但更多监管者强调金融稳定优先,认为这有助于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新规还对银行发行稳定币的业务进行了审慎考量,尽管委员会认定现有巴塞尔框架已涵盖大多数相关风险,但仍将持续观察这一领域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则并非孤立存在,欧洲市场的加密资产监管趋势还受到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的影响。MiCA针对加密资产发行、交易和稳定币持有设定了更为细致的合规要求,两者形成互补,共同促进银行和加密市场的合规进步。
巴塞尔委员会此次推迟了规则生效日期,从2025年延后至2026年,为银行争取了更多调整合规策略的时间,也预示着全球金融监管在加密领域将进入更为严格且规范的阶段。银行业应积极准备,以符合新规的披露和资本充足要求,调整加密资产投资组合,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合规不仅是监管的要求,更是提升银行竞争力和市场信任的关键。未来随着新规实施,银行加密资产业务有望趋于稳健透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信心也将随之提升。有分析指出,这些监管措施有助于遏制市场投机,减少金融体系的潜在冲击,为数字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规则的明确化将激励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业务创新与风险管控能力,实现数字科技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共进。
总的来看,巴塞尔委员会最终敲定的银行加密资产曝险规则,是全球银行监管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加密资产监管从无序竞争进入有序规范的新阶段。各方参与者应密切关注规则细节,主动谋划应对方案,促进金融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随着规则正式实施,全球银行业将在合规框架下更好地驾驭加密资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数字金融生态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