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冲突爆发,造成双方十多名士兵死亡,区域政府努力缓和局势,避免全面战争。然而,与此同时,两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激烈交锋却愈演愈烈,成为一场新型的“网络战争”。这一切不仅反映了两国政府间紧张的外交关系,也深刻揭示了两国在历史、文化认同方面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泰柬边境争端由来已久,追溯至法国殖民时期对柬埔寨边界的划定。作为矛盾焦点的普雷维希尔(Preah Vihear)寺庙是一座建于11世纪的古老佛教寺庙,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这一决定引发了泰国的强烈抗议,双方对此地区的主权归属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争端扩大到包括十三世纪的塔莫安(Ta Moan)寺庙等多个历史遗址,一再引发武装冲突和文化争议。
不仅是历史遗址,文化认同问题也成为两国民族主义者口中的“战场”。泰国民众指责柬埔寨盗用和篡改泰国传统文化,冠以“Claimbodia”(文化抢夺者)之称,而柬埔寨方面则反称泰国人为“暹罗小偷”。这种互相指责的现象集中体现于传统舞蹈、服饰、美食及武术领域。 如在2023年,泰国拳击手抵制在柬埔寨举办的东南亚运动会,抗议将泰拳(Muay Thai)项目改称为柬埔寨传统的Kun Khmer。更早之前,柬埔寨向联合国推荐柬族婚礼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泰国网民猛烈批评,指责其中包含了泰国传统服饰元素,质疑柬埔寨对文化资源的挪用,进一步激化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 除了文化争端,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已影射到两国民间关系。
边境地区的旅游与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爆发暴力事件,一段毒舌社交视频显示一名泰国男子责令柬埔寨籍劳工说高棉语后动手打人,暴露出普通民众间的敌对情绪和仇恨。此外,社交平台评论区成为情绪宣泄场所,泰柬两国用户互相指责、恐吓,话题标签如#CambodiaOpenedFire和#ThailandOpenedFire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成了信息战的工具。 两国监管与新闻界也意识到社交媒体信息乱象的危害,泰柬两国记者协会于5月发布联合声明,呼吁民众谨慎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防止虚假消息导致民众混淆甚至仇恨升级。 然而,政治人物也未能幸免于此轮舆论战争。前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他需要时间让泰国军队给柬埔寨现任强人领导人洪森上“课”,而洪森则回击他曾背叛泰国王室及党派,暗示矛盾不仅停留在边境,而是两国政坛权力博弈的延伸。更爆炸性的是,洪森泄露出涉及泰国前总理女儿佩通叻·西那瓦的电话录音,揭露内部军事指挥缺陷并引起公愤,直接导致佩通叻被暂停总理职务,泰国宪法法院也正在审理相关弹劾案件。
双方政治博弈因此愈演愈烈,不仅社交媒体战争愈加猛烈,现实中的边境冲突风险也被推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泰柬关系陷入历史最低点,旅游限制相互升级,兵力部署加剧,令双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利益皆受波及。许多泰国网民坚信洪森借助“制造敌人”来巩固自身政坛地位,但柬埔寨民众则否认侵略言论,表示柬埔寨经济实力较弱,不可能发动先发攻击。 这一局面引发区域安全机构以及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与干预,避免边境冲突演变成全面战争。尽管柬埔寨已呼吁停火,双方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辞并未平息,民族主义话语与民众仇视情绪可能长期存在。 两国在历史遗址、文化认同、民族主义情感上的敏感触点,决定了边境争端不只是军事问题,更是一场涉及身份认同和国家尊严的深层次矛盾。
未来,缓解这种复杂紧张局势,需要两国不仅仅在外交层面展开谈判,更要通过文化交流、历史认可、媒体引导等多元化手段,修复民间情感裂痕,防止网络仇恨演变成实际暴力。 总体来说,泰柬边境冲突在数字化社交时代呈现出新的挑战,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同时,也成为情绪激化和假消息蔓延的温床。理性客观的舆论引导和跨国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当前,这场网络和现实交织的冲突仍在推进中,世界各方均在关注这两个相邻国能否找到和平共处的钥匙,并挽救历史悠久而又复杂多变的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