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曾体验过一种令人困惑的感受——对熟悉的事物突然感到陌生,就好似眼前的景象变得全然陌异。这种体验并非幻觉,也非大脑错误的记忆,而是一种极为独特且罕见的心理现象,被称作“从未见过”(jamais vu)。与广为人知的“既视感”(déjà vu)相反,“从未见过”让我们对熟悉的环境、人物甚至自己平常使用的词汇产生了陌生感和错觉,令许多人感到震惊与不安。 “既视感”是当人们对全新情境产生错误熟悉感的一种心理体验,往往让人恍若经历过同样的情形。科学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源于大脑中一部分负责识别熟悉度的区域与实际情境信息产生了不同步,从而触发了类似“事实核查”的信号。而“从未见过”则正好相反,它是在面对熟悉的事物时产生了客观上不属于陌生事物的感觉,其体验甚至比“既视感”更为罕见和神秘。
某些音乐家在演奏极其熟悉的曲目时突然发现自己仿佛迷失在旋律之中,非但无法继续顺畅演奏,反而仿佛首度接触这一乐章,这便是“从未见过”的实例。一些人在驾驶熟悉的路段时忽然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不得不暂时停下车来“重置”自己的认知状态。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词汇如“the”重复若干次后,也可能引发类似的感受——文字似乎丧失了原有的意义,仿佛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 科学界对“从未见过”的研究历史悠久,却较“既视感”的研究更为冷门而神秘。20世纪初,心理学先驱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本就观察到,当一个词语被持续注视数分钟后,它的联想能力开始丧失,词义似乎支离破碎,令观察者感受到生疏的不适。然而,这一发现当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心理学界也逐渐趋向于更加客观且行为化的研究方法,导致了对“从未见过”这一现象的忽视。
近期,科学家们对这一现象再次展开深入探究,设计了相关实验以试图诱发“从未见过”。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快速反复抄写同一个词语,从日常单词如“door”到不常用的“sward”。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约70%)在重复30余次后均感受到了类似“从未见过”的奇怪体验。他们中有些人描述文字开始失去意义,甚至感觉手部动作失控,似乎身心脱节。这一现象被科学家归结为认知系统对过于自动化和高流畅性的反应警报,一种促使大脑从惯性思维中“跳脱”的机制。 据推测,“从未见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认知“饱和”有关。
大脑中对某一认知表征的重复激活使其信息开始变得紊乱,从而导致对该表征的识别功能暂时失效。这一现象可视为脑内的信息处理机制的一种保护性调节,防止人类思维陷入过度机械化和僵化。相关的“语言转变效应”也揭示了重复词语时会激活相似邻近的词汇,使得原词逐渐变得模糊甚至听成其它词语,反映出复杂的语言加工层面干扰。 研究还发现,这种现象与某些精神疾病如强迫症(OCD)有着微妙联系。强迫症患者常常陷入对环境细节的过度确认和反复检查中,这种持续的刺激可能导致现实感的丧失或转换,从而使得他们对熟悉事物产生“从未见过”的迷惑感。探究这一点,有助于提升对强迫症等认知障碍的理解与治疗。
除了实验室环境,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现象也会以各种细微的形式出现。人们在压力巨大或极度疲劳状态下更容易经历这种迷茫感,甚至一些文化和宗教体验中对现实错位的描述也可能与之相关。虽然极少数人会长期或频繁感受到强烈的“从未见过”,多数情况则是短暂且自限的,过后大脑会自动调整以恢复正常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从未见过”因其神秘和有趣的特性获得了“伊格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文学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那些既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的科学工作。科学家们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心理学领域空白,也为我们理解认知的灵活性、自动化与现实感之间的微妙平衡提供了切实依据。 面对如此神奇且复杂的心理现象,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揭示其更深层的神经机制及其在精神健康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日常生活中对该现象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应对突如其来的认知异变,减轻焦虑和误解。通过科学探寻和大众普及,“从未见过”这一现象将不再是神秘莫测的心理阴影,而是成为解密人类认知奥秘的重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