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法国为应对空气污染问题,逐步在主要城市推广低排放区政策(ZFEs),这一举措旨在限制高污染车辆在城市特定区域内行驶,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居民健康。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环境保护人士的广泛支持,同时也促使部分车主更换为低排放车辆,推动了绿色出行理念。然而,2025年5月,法国国民议会以98票支持、5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取消低排放区,引发了公众和专家的激烈争论。低排放区的创立最初始于2019年,目标是减少城市中传统燃油车,特别是1997年前注册的老旧车辆进入城区。对于1997年之后的车辆,法国政府推行了“Crit'Air”空气质量贴纸制度,将车辆分为六个污染等级,确保高污染等级的车辆受到限制。政策扩展范围迅速,到2025年初,法国所有人口超过十五万的城市均建立了相应的低排放控制区域。
巴黎、里昂、蒙彼利埃和格勒诺布尔等高污染城市甚至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限制级别更高的车辆进入市区。尽管该政策在初期有效降低了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浓度,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接近四万,低排放区政策帮助缓解了这一严峻形势。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多方力量矛盾的集中点。反对声音主要来自经济压力较大、购买力有限的普通市民群体,他们认为低排放区政策变相抬高了生活成本,迫使他们换购新车,增加经济负担。而政治层面,来自总统马克龙所属党派内部部分议员,以及右翼和极右派政党成员联手反对,形成了推翻政策的主要力量。极右政党国民阵线的皮埃尔·默兰提出了这项废除议案,得到了汽车协会等团体的支持。
知名作家亚历山大·雅尔丹创建了名为“乞丐党”的运动,强调环保政策逐渐演变为富人游戏,社会的弱势群体难以承受高昂的环保成本。他表示,许多议员在面对强烈社会反弹时选择支持废除,以避免选民不满。反对废除的力量包括环保党派与社会党成员,他们指出放弃低排放区可能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公共健康再受影响。绿色转型部长帕妮埃-鲁纳谢尔警告议员,空气污染已成为公共卫生的严重隐患,低排放区政策不可轻易放弃。法国环境保护人士警示,这一决议潜在地会带来数十万人的健康风险。此次议会表决结果也标志着法国环保政策的一个转折点。
马克龙政府在事前试图通过削弱限制的修正案缓和局势,但未能成功。议会中不同政治派别在环保与经济自由之间展开了激烈角力,反映出社会对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公平的复杂矛盾。废除低排放区的议案尚需参议院审核通过,随后还要纳入更广泛的立法文件中,并接受宪法委员会的审查,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若最终完成废止,法国的城市空气治理策略将需要重新设计,寻找既能保障环境质量又不加重低收入群体负担的替代方案。低排放区作为城市空气治理的重要手段,尽管存在执行不均与社会公平问题,却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城市交通规划的方向。法国这次的政策调整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如何在环保目标与社会经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未来,法国可能探索以优惠交通补贴、提升公共交通水平、推广新能源车辆等为核心的新措施,作为低排放区退出的替代方案。同时,提高社会整体对环保理念的认知和参与度,改进政策的设计与沟通,也将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从环保角度看,如果没有有效的替代机制,废除低排放区可能导致城市空气质量倒退,加剧公共健康危机。但从社会公平视角理解,环境政策不能成为压迫经济弱势群体的工具,政策设计需更多倾听基层民众需求。法国当前政治气候和经济压力的双重影响,使得低排放区的命运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议题。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依然是全球公共挑战,法国的调整行为必将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场关于低排放区的辩论提醒我们,绿色转型道路上需要综合考虑科技、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因素,避免简单化解决方案导致新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法国议会通过废除低排放区政策,体现了环保与经济社会公平间的激烈冲突,也反映了当今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未来,法国如何在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将成为检验其政策智慧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空气治理新时代,法国的这场政策风波,无疑将在全球环保政策制定中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