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群岛,作为世界上最北端且重要的北极研究基地之一,正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直观的“观察站”。2025年2月,斯瓦尔巴地区经历了异常高温及降雨天气,导致广泛的积雪融化和地表积水现象。这种冬季泥泞的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该地区寒冷干燥的冬季常态,标志着北极冬季气候向“新常态”转型。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2月斯瓦尔巴的平均气温达到了摄氏零下3.3度,极值甚至超过了4.7度,远高于1961至2001年历史均值的负15度。零度以上的气温在该月份有超过半数的天数出现,这种冬季“融雪期”的出现,已不再是孤立的异常事件,而是一种频繁且加剧的趋势。斯瓦尔巴的气温升速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六至七倍,这种“北极放大效应”导致该区域冬季升温速度尤为显著,其冬季气温几乎以年均气温的两倍速率上升。
与此同时,降水量也呈现每十年3%至4%的上升趋势,并且雨水在降水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预计本世纪末,雨水将成为北极主要的降水形式。冬季“雨雪交替”事件的频率显著攀升,使得雨水在雪上融化的现象日益普遍,加剧了地表及冻土层变化。斯瓦尔巴的此次冬季“解冻”事件直接影响了研究人员在该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原本期望在严寒和厚雪覆盖条件下开展的冬季野外调查被异常暖湿的天气打乱,积雪消失、地表水域形成使得沿用以往冬季采样设备和方法面临挑战。地表冻土的解冻,土壤温度回升至零度以上,使得研究团队能够用简易工具直接采样,而非以往依赖钻机和雪坑的繁复操作。这一系列环境变化不仅影响生态系统,也给当地基础设施带了极大压力。
冻土层的异常融化导致建筑物地基不稳,已经有建筑不得不重新加固,保证科研和居民安全。雨水和融雪层的频繁形成也增加了雪崩风险,给人类活动和交通运输带来隐患。北极生态系统应对冬季持续升温所引发的多重影响也令人忧虑。积雪覆盖是北极土壤和植被的重要天然绝缘层,保护地下微生物免受极端低温的侵害。积雪消退后,土壤暴露增加温度波动,冻融循环频繁,改变了微生物的生存状态和碳循环过程。微生物在较温暖环境下的活跃消耗更多有机物,释放更多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将加剧北极变暖,形成恶性反馈循环。
积雪上的冰层厚度变化也改变了土壤供氧状况,促进厌氧微生物活动,进一步推动甲烷等高效能温室气体排放。动植物的生态节律面临打乱,植被提早萌芽、生长季节提前可能导致物种间时空错配,生态链平衡被破坏。除了生态系统,斯瓦尔巴的冬季融雪还对水文循环和地貌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融水聚集在冻土上的现象限制了水分下渗,加剧了地表积水和冰壳形成,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引发局部泥石流和地表沉降。同时,冰冻层季节性消融提前或延长,改变了活跃层的深度和土壤的热动力学特征,对邻近冰川和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宏观趋势使得斯瓦尔巴冬季持续升温现象难以逆转。
科学家预测,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未能有效控制,未来几十年北极特别是斯瓦尔巴的冬季环境将更频繁经历类似2025年冬季一样的异常高温和冬雨现象。冰雪消融趋势将不断加速,冻土层退化也日益严重,这对全球气候系统和极地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斯瓦尔巴冬季变暖如此剧烈的气候变迁,各方需紧密协作加强北极地区气候监测,扩大冬季观测网,填补数据空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气象与生态信息。同时,研究人员亟需优化适应性方法,更新冬季野外研究技术和基础设施,确保科学考察和社区运营安全高效。全球范围内,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绿色能源转型,是遏制斯瓦尔巴及北极冬季持续升温的根本途径。公众和决策者更需认识到北极冬季变暖与全球气候系统密切相关,其影响超越极地本身,牵涉全球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
斯瓦尔巴冬季温度达到并频繁超过冰点,象征着北极气候历史性转变的临界点。此次变暖不仅是气候异常,更标志着极地生态、地质和人类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开始。未来的斯瓦尔巴将不再是曾经那个寒冷冰封的北极,而是一个在气候压力下不断重塑自身的“新北极”。探索和适应这场冬季变暖带来的变革,是科学界、政策制定者与公众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通过深入理解冬季寒带环境系统的变化机制,强化跨学科合作,以及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方能为斯瓦尔巴及整个北极的可持续未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