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提时代拿起螺丝刀和一堆零散的电线开始,我的编程之路便悄然展开。那时,我对拆解旧磁带播放器充满热情,尽管年幼无知,却怀揣着探索机械世界奥秘的纯粹好奇心。或许正是这一份对未知事物的渴望,为我后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学一年级的校园生活,使我首次接触了MS-DOS和Logo编程语言,随后慢慢掌握了PASCAL。学校硬件设备的提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编程体验,BASIC语言写成的井字棋和计算器小程序让我享受到了创造的魔力。这种可以用代码表达想法,并将其变为现实的体验,令我感受到无尽的可能和成就感。
十岁那年,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PC。起初,我将时间花在游戏上,然而网络的接入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通过HTML、CSS和JavaScript,我开始尝试设计和制作网页。尽管彼时的网络技术尚未成熟,作品常常简陋且不尽美观,但我重拾了动手创造的乐趣。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对我的网页作品表示认可,而我甚至通过帮助同学和兄弟完成HTML作业赚取了零花钱,这让我体会到技术不仅能带来乐趣,也具备实际价值。 伴随着对游戏《侠盗猎车手》的热爱,我偶然发现了MTA和SAMP社区自制的多人模式。
这些插件与服务器的背后,是一整套属于玩家的自定义规则和脚本语言PAWN。沉浸于创设自己虚拟世界的梦想中,我渴望打造一个自由度极高、近乎现实的线上世界——这可以看作是早期的元宇宙雏形。随后,我又接触到了Second Life——一个几乎完备的虚拟社交经济体系。这里不仅有数不清的虚拟物品和建筑,更有可以变现的货币体系。我开始用LSL(一种基于Lua的脚本语言)制作游戏内服装、建筑及程序,甚至从中获得了实际收益。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想沉浸于虚拟世界。
我渴望创造能够影响现实生活的价值。当时我十六岁左右,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知道心中所想。那时候,我通过在白帽黑客论坛转售ICQ账号等数字资产筹集资金,买到了心仪的电脑和Korg microKORG合成器。尽管因为旷课险些被学校开除,但我从中收获了自主创业的第一课,也体会到了坚持与自律的冲突。 HTML5标准的发布,为网络带来了崭新的可能。我制作过的那个充满动态云朵的个人主页,让我感受到互联网的活力与创造力。
虽然源代码未曾保存,但一张截图却成为宝贵的记忆。同期,我观看了布雷特·维克特的演讲《发明的原则》,这段经历极大地影响了我对编程与创造力的理解,让我认识到编程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表达思想和实现梦想的载体。 大学阶段,我选择了创新工程专业,课程涵盖技术与商业的融合。从工程制图到计算机安全,每一门课都为我积累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巧。举例来说,在计算机安全课上,我曾因发现学校SMTP服务器的安全漏洞而“黑入”系统,虽然并非为了炫技,却印证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哲学课程则教我思考如何正确提问,培养了我独立思考与建立个人技术哲学的能力。
毕业后的迷茫,是许多年轻人共同面临的难题。幸运的是,一位好友邀请我加入一个初创项目——MipoTheBot,这是一个服务于自由职业者的Slack机器人。在这里,我不仅再次拾起代码,更深入参与设计与用户体验。尽管项目最终因营销与销售的不足而未能持续,但这段经历让我理解到技术之外的市场与沟通同样重要。 此后,我涉猎各行各业的开发工作,深刻体会到成功产品的背后往往是小而紧密、充满好奇心的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协作无间的结果。团队的凝聚力和共同使命感,是技术之外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正如Aaron Boodman在其帖文中提及的,职业编程者难免遭遇倦怠感。我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一度因个人生活变化导致的低谷。幸好,一个月的欧洲旅行成为了我的疗愈之旅,使我重燃激情,再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编程工作。编程从未是仅仅一份谋生手段,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创造方式。 编程之美,在于其无穷的新领域等待探索。无论是运维、后端、前端,还是硬件与系统编程,皆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在每个领域内,更衍生出诸多令人着迷的深层次话题,比如网页性能优化、本地优先软件设计、分布式系统、加密技术、去中心化方案以及人工智能等。面对此起彼伏的技术浪潮,最大的挑战常在于如何专注于当下任务,而非追逐所有新奇技术。 对我而言,编程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方式。从最初的电线和螺丝刀,到今天多样的应用程序,工具发生了巨变,但内心那份探索的冲动始终未变。编程让我得以亲手塑造世界,理解它的运行机制,也让我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感知周遭的一切。这便是我不断回归编程的原因,也是我对这份职业保持热忱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