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政府实施了针对汽车进口的高达25%的关税,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巨大波动。作为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国之一,美国的汽车产业长期以来肩负着维持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然而,面对不断调整的贸易政策,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以及来自法国的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都感受到了关税带来的沉重负担。尽管它们曾公开支持政府“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努力,但关税的实际代价却远超预期。 通用汽车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领头羊,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曾强调,长期以来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并不公平,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普遍存在。在她看来,征收关税是一种平衡全球竞争手段,能给美国制造商带来优势。
尽管如此,通用汽车也估计,今年因关税政策将流失约40到50亿美元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关税对公司利润的直接冲击,更反映出全球供应链调整、生产成本上涨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多重压力。 福特则因其庞大的美国制造基地而获得一定优势。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雷指出,公司去年在美国生产了超过30万辆车辆,超越了其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在全尺寸卡车领域拥有100%的国产率。在新政策环境下,拥有较大美国本土生产规模的福特被认为可以更好地抵御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即便如此,公司仍预计受关税拖累,今年至少减少15亿美元的EBITDA收入。
对于斯泰兰蒂斯来说,关税带来的影响更加沉重。作为拥有道奇、吉普、Ram和克莱斯勒等品牌的跨国集团,斯泰兰蒂斯每年进口汽车数量庞大,去年进口车辆达56.4万辆,远高于福特的42万辆。根据斯泰兰蒂斯新任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菲洛萨的说法,现行的关税政策成为公司业绩的重大“阻力”,促使企业必须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纪律性以应对挑战。最新公布的中期财务数据显示,关税已导致公司上半年亏损达23亿欧元(约合26.8亿美元)。 关税政策实施以来,不仅迫使美国汽车制造商重新评估全球生产和供应链布局,还对美国汽车市场的价格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关税虽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但实际效果复杂多样。
例如,通用汽车和福特的确因更大规模的国内制造获益,而斯泰兰蒂斯等进口依赖较大的公司则遭受重创。消费者方面,关税最终很可能被转嫁至终端价格,导致新车市场价格走高,影响购车需求,甚至引发行业整体销售下滑。 此外,关税也推动了汽车制造商加快电动化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面对传统燃油车关税和市场压力,企业纷纷投资于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和智能联网汽车,期盼借此打开新的市场空间,转型升级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长远看,这不仅是对关税政策的回应,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革新的必然趋势。 美国政府的关税策略反映了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政策博弈。
征收高额关税旨在缩小贸易逆差、振兴制造业,但其副作用显而易见,企业需消化成本压力并调整策略,以确保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通用汽车、福特及斯泰兰蒂斯的不同表现,也体现了生产布局差异和企业自身应对能力的差别。 未来,美国汽车产业需要在保护本土利益与参与全球合作之间实现更为微妙的平衡。继续依靠进口关税保护恐难持久,而产业现代化、供应链多元化及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全球汽车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新能源浪潮兴起,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应对策略将直接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盈利能力。 总结来看,美国政府实施的25%汽车进口关税给国内三大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巨大财务压力,通用汽车、福特和斯泰兰蒂斯均因关税损失数十亿美元利润,行业竞争环境因此发生显著变化。
各企业积极调整生产布局,强化美国本土制造,推动创新升级,力求在关税带来的变革中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关税政策的长期效应仍有待观察,但显然其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深远且复杂。眼下,汽车制造商正经历一个充满挑战与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平衡成本压力与发展机遇,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