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为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凭借其开放性、无需信任以及自主管理的特性,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投资者的关注。全球DeFi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5年更是突破了百亿美元级别。然而,随着该领域迅速发展,监管对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尤其是在美国,议员们正积极推动一系列针对加密市场的立法,以规范行业发展与保护消费者安全。近期,加密行业重要的游说组织——DeFi教育基金(DeFi Education Fund,简称DEF)向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提交了一封呼吁信,敦促在即将制定的《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Respons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RFA)草案中,进一步加强对加密开发者的法律保护,并确保立法在技术路径上保持中立,避免对去中心化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DeFi教育基金的主要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立法应避免将开发者错误地定位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
DEF强调,许多去中心化协议的核心技术属于“非托管、非控制”的软件层面,开发者不直接控制用户资产,更不应被纳入金融机构或中介的监管范围内,否则极易抑制开发者创新动力。其次,DEF提倡保护所有美国用户的“自我托管权利”,这不仅是保障用户资产安全和数据隐私的基础,更是DeFi生态去中心化精神的核心。该基金认为,任何旨在打击非法金融行为的法规,应当精准聚焦于洗钱、诈骗等恶意行为,而非因噎废食地施加过度限制。最后,DEF提出应推动联邦层面统一监管,避免各州纷纷出台差异化法律,导致加密开发者面临碎片化、甚至相互冲突的合规挑战,尤其是在资金充裕的传统金融机构可能通过州级执法行动试图阻碍DeFi竞争力的背景下,联邦司法的统一性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DEF在信中特别提及对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的相关指导意见提出更新要求,结合Tornado Cash开发者Roman Storm一案的案例,进一步明确纯粹非托管软件技术不应被视为金融机构或中介的监管对象。这一观点呼应了业界对于代码与控制权割裂的新型监管思路,主张以技术特性而非传统业务模式来界定监管边界,更好地保护区块链开发者免受不当法律风险。
与此同时,知名风投机构a16z旗下的加密部门a16z Crypto也向参议院提出了独立的意见反馈。该机构关注草案中“辅助资产”定义可能产生的漏洞,担忧若无重大修订,草案中的相关规定可能与现行美国证券法律,尤其是基于“豪伊测试”(Howey test)的证券认定标准相矛盾,从而为内幕人士滥用豁免条款漏洞,绕开监管进行代币大量抛售埋下隐患。a16z呼吁采取“数字商品”模型,明确对去中心化程度的硬性要求,以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效果。 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早前发布了该立法的讨论草案,目的在于对数字资产市场进行更加清晰的规则界定,同时激励创新发展,并保护用户权益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公开征集业界意见的举措显示了监管层希望寻找平衡点,既不放任非法行为滋生,也不扼杀行业创新引擎。DeFi教育基金和a16z Crypto的建议反映了行业对监管细节的高度关注和期待明确的法律框架,这对于加密生态的长远布局至关重要。
DeFi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创新载体,一直以来便在挑战传统金融体系的监管思维。其无权限访问、无需托管中介的运作模式,为用户带来了更大自由与便捷,但同时也给监管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界定责任主体、识别风险节点并制定合理规范,成为立法工作首要难题。对开发者而言,明确的法律保护与合理的免责原则不仅关乎个人安全,更关乎整个生态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DeFi教育基金的呼吁无疑为行业发出了一道重要的声音,提醒政策制定者兼顾技术中立性和创新自由度,避免过多行政干预损害区块链技术本质的开放性。 从广义上来看,此次立法讨论还体现出美国在塑造全球数字资产监管体系中的进取态势。
数字资产的跨境流动和技术共享特征使得单一国家内部监管缺乏效力,联邦级标准的建立势在必行。同时,统筹协调各州法规,防止“监管套利”和恶意竞争,有望促进整个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和规范的发展路径。除加密开发者外,投资者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金融安全也是草案关注的核心目标。如何兼顾多方利益,构建平衡透明的法律框架,将是未来立法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于广大加密行业参与者而言,虽然强监管可能带来一定压力,但事实上清晰、合理的规则反而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和吸引更多合法资本。合规路径的明朗亦便利创新型企业规划长远发展,推动技术落地应用普及。
DeFi教育基金及a16z等机构的积极参与,体现了行业愿景与政策制定的互动正逐步深化。随着立法进程推进,可以预见,关于去中心化技术与金融监管的争论将更加复杂且富有建设性,对整个数字经济生态的影响也将愈发深远。 展望未来,DeFi教育基金呼吁加强开发者保护并实现法规科技中立性的主张,代表了行业对公平、稳健监管环境的迫切需求。只有在政策与技术双重支持下,去中心化金融才能发挥其真正潜力,成为创新与包容性金融服务的重要引擎。随着更多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美国乃至全球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必将更加成熟,助力全球金融数字化转型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