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监管要求的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规性日益受到重视。2025年中,作为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监管机构的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DFSA)对辖内注册审计师(Registered Auditors, RAs)开展了一次专题审查,重点聚焦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和保存环节。此次审查不仅揭示了审计档案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也为审计行业规范发展和监管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证据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审计质量的关键保障,同时也是监管机构落实执法和监督的重要依据。DFSA的专题审查发现在绝大多数注册审计师虽然均已制定了审计档案管理相关政策和流程,但在实际执行和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其中尤以归档及时性不足、系统控制薄弱及归档后审计轨迹完整性存疑为突出。 更具体而言,一些注册审计师未能严格遵守规定的60天归档期限,存在逾期归档甚至无限期保存的现象。
此外,有部分审计师在处理集团审计业务时,将多个工作底稿随意归并,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管理,导致审计档案的清晰度和可追溯性遭到影响。过度依赖集团层面的管理政策,忽视本地合规性实施和缺乏有效监控流程也是显著问题。 技术手段的采用情况亦成为审查的焦点。报告显示,约59%的注册审计师采取电子与纸质档案混合模式,纸质材料以确认函、签署的财务报表及行政清单为主,电子系统仍用于大多数其他底稿的管理。然而,随着地区监管机构对电子审计档案管理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内,完全电子化的档案管理已成为强制标准,目前已有41%的注册审计师完全依赖电子系统。该趋势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有助于加强信息安全和权限控制。
然而,即使在电子化管理已动力逐步增强的背景下,审计档案丢失、无法在法定三日内提交审计记录、未经过风险评估的长期保留等违规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部分注册审计师内部政策缺失或者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国际审计准则(ISA 230号准则)及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QM 1号标准)并未得到充分遵守。DFSA指出,这种不合规行为在59%注册审计师中有所体现,主要是由于日常监控机制不健全、人员工作负荷过重及技术系统问题等因素综合造成。 审计档案管理的不足不仅影响审计质量,也给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带来隐患。例如审计报告日期错填、交接程序不合理等细节,可能引发客户对审计工作的信任危机。此外,检索和抽查审计档案时效率低下,也拖慢了监管和自查的步伐,从而影响整体审计行业的公信力和有效监管。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DFSA报告也确认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秀管理实践。一部分注册审计师能够在规定的60天内更早地完成归档,有的甚至在归档过程中引入自动化完整性检查、角色权限控制、以及配备提醒和异常事件跟踪的监控系统,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时性。这些亮点实践为其他审计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 不可忽视的是,DFSA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监管21家注册审计师,覆盖774家受监管实体,包括上市公司、授权国内机构、市场机构和基金等。如此庞大的监管对象对审计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显示出监管部门对合规执行的高度关注。未来,DFSA重申将继续聚焦归档与保存这一关键领域,推动审计档案管理向更高标准迈进。
对注册审计师来说,提升审计档案管理的建议显而易见。首先,需完善和本地化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政策,确保符合DFSA与国际准则要求。其次,应加速推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档案的完整性、可追踪性和安全性。再者,强化内部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减少因人力资源压力或系统故障导致的不合规风险。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审计人员对归档重要性的认识,改进交接流程,防止资料遗失或错误。 此外,审计行业整体也需响应监管期待,更新理念和操作规范,将审计档案管理视为提升审计质量和职业信誉的基础工作。
包括行业协会可引导制定更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与指南,鼓励审计师分享优秀做法和技术应用,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氛围。 总体来看,DFSA此次审查不仅揭示了当前注册审计师在审计档案管理层面的不足,也是推动审计行业规范发展和监管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随着全球监管环境的趋严与国际准则的不断更新,注册审计师唯有不断强化审计档案的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 未来,审计档案管理将持续成为审计质量治理的核心议题。通过落实更严密的归档制度、引入先进技术支持、强化人员培训和内部控制,审计师才能在合规框架内提供更具透明度和可信度的审计服务。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将加大监督力度,推动审计行业不断迈向规范、高效和现代化。
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将助力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树立更强的国际金融审计声誉,促进地区经济健康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