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近期爆发的抗议和社会冲突事件,不仅在现实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在数字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现实中的洛杉矶大部分区域保持相对平静,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算法推动的内容却不断放大冲突,助长虚假信息与夸大报道的流传,营造出一片似乎持续激烈且无法收拾的暴力景象。这种网络与现实脱节的局面,不仅深刻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也对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算法的本质是根据用户的兴趣与行为,推荐和放大令用户更易参与互动的内容。然而,在涉及时事和社会动荡的重大话题中,这种机制往往导致极端、情绪化或带有偏见的内容被优先展示,营造出信息的泡沫效应。对洛杉矶抗议事件而言,诸如X(原推特)、TikTok等平台上的算法不断推送旧视频、未经核实的报道与AI合成的假视频,这些内容被数以百万计的用户观看与分享,形成了虚假现实的传播链条。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段AI生成的视频,伪装成一名国民警卫队成员直播“准备对抗议者进行催泪瓦斯攻击”的画面,虽然该视频被BBC等权威媒体辟谣,甚至已被平台删除,但其传播量和影响力已无法抹去。类似内容激起了网民的强烈情绪反应,有人质疑视频真伪,有人则坚信其真实性,形成了混乱且两极分化的舆论氛围。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与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抗议期间信息环境的混乱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与当时相比,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内容更为普遍,且用户群体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导致传播的故事线更加多元和碎片化。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政治倾向使得对同一事件的叙述迥异。在右倾较为集中的X平台上,某些意见领袖将反移民执法的抗议者描绘成煽动者和恐怖分子,夸大事件的冲突程度,而在较左翼的Bluesky平台,用户则倾向于谴责当局部署国民警卫队的行为。
大量夸张和虚假的帖子通过平台算法扩散,甚至不乏数百万观看量的阴谋论声称抗议是政府操控或者外国势力资助的阴谋。这种极化的叙述不仅误导公众,还加剧了网络对立,阻碍理性讨论和问题的合理解决。政府官员也深知这一危害。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公开呼吁民众在转发信息前务必核实来源,并直接在社交媒体上纠正错误信息。例如,一段在2020年抗议期间拍摄的警方车辆起火视频被重新发布,误导公众认为是当前事件所致。州长本人及时澄清了这一误解,体现了官方应对网络谣言的努力。
然而,与此同时,甚至部分联邦机构的不准确声明也被传播,进一步混淆事实。例如国防部某应急响应账户错误声称“洛杉矶正在燃烧,地方领导层拒绝响应”,而当时并无此类火灾发生。这种来自政府层面的误导无疑增加了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公众的困惑。除了国内的误导源外,海外势力尤其是中俄两国的国家媒体也借机推波助澜。中国官方媒体迅速利用国民警卫队出动的镜头,配合其一贯对美国国内抗议的报道模式,意图打击美国国际形象,宣传美方在处理国内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俄罗斯国营媒体则发布了误导性照片和报道,将抗议与阴谋论挂钩,意在搅扰美国国内的信息环境,使其更加“易燃”。
从信息战的角度来看,洛杉矶抗议事件成为了国际舆论较量的焦点,外国势力利用社交媒体的漏洞,渗透和放大美国社会的分裂。社交媒体算法引发的虚假信息浪潮不仅影响当前社会动态,也暴露了数字时代信息监管的深刻难题。平台运营者在保障言论自由与遏制虚假信息之间难以寻求平衡。虽然部分平台启用了社区注释和事实核查功能,但这些机制仍难以应对信息快速传播的规模和速度。用户教育与媒体素养的提升,或许是缓解问题的重要环节,帮助公众增强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从而减轻算法放大误导内容的负面影响。洛杉矶事件中的实质教训在于,社交媒体已经深刻介入现实社会的政治和治安领域,算法机制无意中加剧了社会分裂,为极端情绪提供了滋生土壤。
未来,只有多方协作,监管机构、平台公司、媒体机构和用户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更加真实、理性的数字公共空间。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洛杉矶抗议事件是这一时代复杂性的缩影,同时也是唤醒社会和技术界反思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