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再次回顾诺伯特·维纳的经典著作《人类对人类的利用》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这本出版于1950年的书不仅奠定了赛博奈蒂克斯(控制论)的理论基础,更预见了人类与机器未来可能达到的合作高度,以及自动化对社会结构和伦理的深远影响。维纳作为控制论的奠基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前瞻性的视角,勾勒出一个信息、反馈与控制技术将深度改变生活和工作的图景。 赛博奈蒂克斯这个词源自希腊语“舵手”,强调对系统控制与信息传递的研究。维纳在书中明确指出,社会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对信息传递和沟通方式的研究得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人与机器间的交互、甚至机器之间的通信,都是控制论探讨的核心内容。
信息传递过程的反馈机制,让系统得以自我调节和优化,而这对理解生命和技术系统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维纳深刻阐释了信息作为抵抗熵增的力量的概念。熵是指自然界中系统趋于混乱和无序的趋势,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然而通过信息的解码和传递,系统可以维持一定的有序状态。信息的传播和组织反向推动着系统的“负熵”过程。换句话说,信息技术和沟通网络并非仅仅是传递数据,它们本身在维护系统稳定性和秩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反馈机制是维纳论述中的另一核心概念。无论是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还是机器根据输入调整自身行为,这类反馈系统都体现了知识的动态更新和学习过程。维纳将这种学习视为机器和生物体共有的特质,强调人机互动的潜力在于这种共同的适应和改进能力。 维纳还从“形态”和“模式”的角度探讨了生命本身的本质,认为个体的身份并非由永恒不变的物质构成,而是由一种维持自身的动态信息模式决定。这一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生命观,也为后来的信息理论、生物学及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根据他的观点,人的整体信息编码理论上可以被传输,这类似于今天科幻作品中“传送”的概念,虽然在现实中存在极大的技术困难。
在谈及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时,维纳洞察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迅速演进,尤其是自动化和机器智能的发展对劳动的深刻影响。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极大解放人类的劳动力,使人们摆脱重复性机械劳动,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和认知性工作中。制造业中的自动化装配线、医疗领域的假肢技术等,都是自动化技术造福社会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维纳对残障人士使用技术辅助设备的描绘,正催生出当代以人为本的医学工程与人机交互设计理念。 尽管维纳对自动化充满希望,他也清醒地警示了潜在的风险。随着机器愈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传统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加剧,社会结构可能因此改变。
他担心若缺乏有效监管和人文关怀,机器可能主导人类活动,甚至使人类成为工具的奴隶。此外,机器缺乏抽象思维和价值感知能力,将使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在伦理抉择和情感沟通上的角色。 因此,维纳强调技术必须被用来“造福人类,增加休闲并丰富精神生活”,而非仅仅为了利润或成为新的偶像。这一观点在当代关于人工智能伦理、自动化替代就业和科技人文关怀的讨论中依然极具启示意义。 《人类对人类的利用》对不同学科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为计算机科学、工程、以及生物学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促进了社会学和系统科学的跨界融合。维纳的思想启发了诸如威廉·罗斯·阿什比等控制论先驱,以及后来的学者如N·凯瑟琳·海尔斯,对人类与技术互动的新见解和模式研究均源自此书的开创性理论。
2025年出版的75周年纪念版本进一步凸显了维纳对于当代人工智能安全和人机关系的前瞻贡献。书中新增介绍由知名作家布莱恩·克里斯蒂安撰写,深入剖析了控制论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持续关联性。 如今,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日益普及,人与机器的融合更加密切之时,维纳的赛博奈蒂克斯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技术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框架。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沟通、反馈和学习体系的建设,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人类也必须始终保持对技术的主导权,确保科技成果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价值。 正如维纳所言,技术是人类精神和创造力的延伸。
唯有建立健全的反馈监管机制,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才可避免陷入技术异化的陷阱。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必将继续改造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但最终的目标应当是解放人类潜能,实现精神生活的丰盛与人类本质的全面提升。《人类对人类的利用》作为科技反思的重要里程碑,激励我们以理性和人文关怀迎接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