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将塑料废弃物丢进家门口的蓝色回收桶时,是否想过这些塑料究竟去了哪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蓝桶中的塑料废弃物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成为再生利用的资源。事实上,大量塑料废料被出口到经济欠发达国家,面临堆积成山、污染环境乃至焚烧排放有害气体的命运。这种“回收”背后的现实真相,不仅令人震惊,更对环境与公众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加州是美国最大塑料废弃物出口州。去年,该州向贫困国家出口超过1.56亿磅塑料废料,其中近三分之二运往邻国墨西哥,其他部分流向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然而,许多接收国已开始限制进口塑料废加,以应对“废物殖民主义”带来的环境负担。
马来西亚于2024年6月22日停止接收美国塑料废料,成为加州塑料废料出口格局中的重要转折点。此前,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于同年初实施了类似禁令。越南——2024年接受加州1900万磅塑料废料的第二大进口国,也开始限制废塑料进口厂商的经营许可。这些限制显著缩减了加州塑料出口的国际市场,对塑料废料去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废塑料无法流向海外,若无有效的内部处理机制,可能被转移到墨西哥、印度、或直接埋入州内垃圾填埋场甚至焚烧。焚烧塑料会释放致命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带来新的威胁。
塑料废料大量“出境”,但真正被再生利用的比例寥寥无几。根据华盛顿西雅图的环保非营利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Basel Action Network,简称BAN)的调查报告,出口塑料废料多数最终堆积在管理不善的垃圾场,被直接倾倒入江河湖海,或遭焚烧处理。塑料废料中含有难以降解的微塑料,这些微粒极易进入水体和食物链,最终危及人体健康。研究已将微塑料吸入或摄入与多种疾病相关联,包括结肠癌、肺癌、肺部炎症及男女不孕不育等。美国虽签署了联合国《巴塞尔公约》的原文,但至今未将其引入国内法律,成为少数几个不加入该国际废弃物监管条约的国家之一。BAN的创始人吉姆·帕克特指出,加州塑料出口所谓的“回收”实则是“骗局”,这类出口行为正在助长全球塑料污染,不仅没有减少塑料废弃的总量,反而加剧了环境压力。
面对全球塑料危机的巨大压力,加州曾于2022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SB 54,目标是要求生产商减少塑料制品生产,并确保所有一次性塑料产品必须是可回收或可堆肥的。同样,SB 54将回收成本从消费者转移到制造商,促进生产端责任的落实。这项法案本应于2032年生效,并于2024年前完成实施细则的制定。然而,加州在今年3月却向外界传递了政治立场的转变。州长加文·纽森因为面临塑料行业的游说压力,突然废止了之前制定的严格规则,着手重新修改一套较为宽松的条例。这套新规则允许对某些受联邦监管的一次性塑料包装产品实施豁免,包括果蔬、肉类、乳制品包装及个人护理用品包装。
这一转变引来环保人士的强烈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是州长为塑造温和的竞选形象所做的政治调整,令SB 54这项被誉为美国最强塑料生产者责任法案的法律失去应有的执行力度。在塑料污染持续加剧的现实中,政策的反复和迟缓让“减塑”目标遥遥无期。塑料污染并非地方性问题,而是全球性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估计,2024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500亿公吨,其中400亿公吨成为废弃物。目前塑料废料已构成生态环境最严峻的威胁之一。若无切实行动,到2060年塑料废弃物量将达到现在的三倍以上。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塑料全生命周期的治理。2025年8月,175个国家代表将在瑞士日内瓦展开新一轮塑料治理全球条约谈判,致力于推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规范框架。这场谈判曾于去年破裂,部分国家反对将生产环节纳入限制范围,拖累谈判进展。塑料主要原料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商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成为推动全球塑料政治难题的核心阻力。美国各届政府在塑料治理态度不同。拜登政府支持限塑生产,但偏好非强制性的国家行动方案,而非全球统一的强制标准。
相比之下,特朗普时代受化石燃料利益集团影响更深,环保政策受阻明显。业内人士认为,塑料全球条约若要成功,必须采取分阶段方式,先从禁止最愚蠢、最没有必要的单次性塑料制品着手,并确保未来能强化标准和执行机制,避免因达成共识程序而导致的阻挠。目前,加州面临的塑料废弃物困境是美国乃至全球塑料治理难题的缩影。放弃将塑料废弃物出口意味着需要在本地处理这些废料,加州必须加速提升废弃物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同时,产业链和消费者亟需转向更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塑料生产,限制一次性塑料应用,推广可再生材料,是根本之道。
加州环保专家建议,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塑料使用,推动制度变革和塑料替代品研究发展是关键。只有政府、企业、民众齐心协力,才能破解“回收”陷阱,让蓝色回收桶真正服务于环保,实现废弃物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根本上缓解塑料污染带来的生态与健康危机。未来,加州甚至全球的塑料治理之路仍长且艰难,但局势正促使各方寻找解决方案。无论是强化法律法规执行,还是推动全球合作减产限塑,唯有行动才能避免塑料废弃物成为“看不见的危机”,真正还地球一片清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