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拿马太平洋海岸35英里外的贾卡朗岛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罕见而令人震惊的灵长类动物行为:一群青春期白面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imitator)绑架了同岛居住的另一物种巴拿马吼猴(Alouatta palliata coibensis)的幼崽。这一行为不仅造成被绑幼崽的死亡,在灵长类动物学界也引发了关于动物行为动机和认知的深刻讨论。白面卷尾猴因其使用工具开壳果和捕食隐秘性食物而闻名,如今它们在相对安全无敌环境中出现的绑架行为,无疑揭示了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生态压力对行为创新的影响。 绑架行为的发现源自2017年以来,研究人员利用近百台带有动作感应摄像头,对贾卡朗岛上白面卷尾猴和吼猴进行长期监测。2022年4月,一只被昵称为“Joker”的年轻卷尾猴首次被捕捉到携带一只刚出生几周的吼猴幼崽。摄像头记录显示,幼崽被绑架后试图逃脱,白面卷尾猴群体不仅重复捕获,还施加咬击和殴打,使幼崽在几天内因忽视和虐待死亡。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绑架行为迅速被群内其他青春期卷尾猴模仿,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多,导致至少12只吼猴幼崽丧命。 动物界中的幼儿杀害并非罕见现象。但传统上,这种行为往往讲究生物学上的进化利益和资源竞争。例如狮子杀害鬣狗幼崽,是为了减少未来的资源竞争;黑猩猩中的成年雄性杀幼崽行为,背后也是繁殖权的争夺。然而,贾卡朗岛上的绑架行为明显不同:绑架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且绑架行为既无明显生存利益,也不影响繁殖成功。研究团队由此推测,这种极端行为的出现,或许与该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群体内部的社会结构紊乱密切相关。
贾卡朗岛作为无人居住的自然岛屿,生态系统相对单一,缺少大型天敌,导致白面卷尾猴的群体生活环境异常安全,却也异常无趣。由于没有捕食者威胁,猴群无需紧密联合维持群体安全,社会控制力度因此下降,年轻猴子拥有过多的自由和闲暇时间,缺乏足够的刺激和社会教学。这种背景下,青春期个体可能为了寻求新奇刺激而开始了绑架行为,体现出动物寻求认知满足的潜在需求。 这类行为的出现不仅仅是捉弄和恶作剧那么简单,更反映了高级灵长类动物内在的探索欲望和创新驱动。研究者们注意到,头一次绑架的个体Joker并未显著地与幼崽互动,只是简单将它们背负在身上,随后忽略甚至抛弃。其他青年猴转变为更具攻击性,几乎没有表现出关爱或抚养行为。
这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已知的偶尔异种领养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是成年雌性有意识地照顾幼兽。 这项发现也引发了学界对动物感知及伦理认知的思考。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兼研究负责人梅格·克罗夫特(Meg Crofoot)提出,尽管部分灵长类具备某种程度的“心智理论”能力,即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但尚无证据表明它们能够延伸此能力至跨物种的痛苦感知及同情。换言之,卷尾猴的绑架行为虽赋予它们独特的认知表现,却并不意味着它们具备相当于人类道德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更多是探索与社会模仿。 这一发现对理解岛屿生态对灵长类动物社会行为的影响具重要意义。
岛屿环境封闭且资源有限,动物群体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与认知表现与大陆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贾卡朗岛白面卷尾猴的工具使用能力曾被报道,是少数使用打击工具打开坚硬食物的灵长类之一,反映其先进的认知能力。同一群体中绑架行为的出现,显示了生态压力如何塑造动物行为的多样性,既带来了创新,也可能导致致命的社会失调。 研究人员强调,绑架行为并无直接的生存或繁殖优势,可能更多源于探索新行为的冲动。年轻卷尾猴在缺乏成人监督和丰富社交环境的情况下,形成了另类的“文化传统”。这种行为的传播机理类似人类社会中的模仿行为,年轻个体因群体模范的影响而效仿,尽管行为本身无益且危险。
这为动物文化如何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素材。 科技进步推动了本项研究的突破。摄像头布控与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令科学家得以观察野外灵长类动物不易察觉的细微行为。长期录像数据帮助重建了绑架行为的时间序列,确认其自2017年之前未曾出现,且由单一创新者引发。此外,吼猴的求助叫声和母猴的回应亦被清晰录下,与绑架幼崽挣扎的画面形成对比,更加强调了行为的非自然及其严重后果。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者们拒绝简单套用“邪恶”等人类道德标签来评价非人类动物的行为。
行为学的根本在于理解生物行为的生态与进化背景,而非以人类道德标准衡量。人类与灵长类虽然亲缘接近,但认知、情感和道德意识仍有本质差异。未来进一步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将有助于厘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这一事件也促使科学界重新思考“无聊”在非人类动物生活中的角色。传统上,无聊被认为是人类主观体验中的负面情绪,但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研究开始关注非人类动物同样可能经历类似状态。贾卡朗岛白面卷尾猴绑架行为或可视为‘创新驱动力在无聊环境中的负面表现’,提示动物认知研究应拓展观点,涵盖情绪与动机的复合维度。
在保护方面,虽然贾卡朗岛的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但这一案例也提醒生态学家和保护者关注动物圈养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心理与社会问题。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单是物种数量的守护,更涉及动物福利和行为健康。确保动物获得足够的刺激和适宜的社会结构,是维护其自然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综上所述,贾卡朗岛青春期白面卷尾猴绑架巴拿马吼猴幼崽的行为,既是动物行为学上的罕见现象,也是一则警示故事。它展示了生态环境如何塑造动物行为的复杂面貌,反映了认知、社会学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未来,随着技术和理念的进步,我们或将揭开更多动物世界隐藏的行为秘密,深化对非人类动物情感与认知的理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