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历史中,能源补给一直是决定比赛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许多骑手在长时间高强度骑行中都会经历俗称的“能量崩溃”或“撞墙”现象——体内糖原耗尽,身体无法继续维持高功率输出,运动表现迅速下滑。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营养的深入发展和碳水化合物摄取方式的革命,骑手们彻底告别了这一顽固难题,迎来了竞技表现的新时代。 碳水化合物作为运动中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其摄取量和吸收效率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耐力表现和恢复能力。在新冠疫情后的环法赛等顶级赛事中,职业车队开始广泛采用一种每小时摄入高达120克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策略,这比十年前的摄入量提高了40%至50%,大幅度增加了车手的能量供应,彻底改变了比赛节奏与体能管理。这一革新被业界称为“碳水化合物革命”。
这种碳水化合物革命的核心在于高效且肠道友好的高浓度能量胶和饮料。经过研发人员反复优化葡萄糖与果糖的比例,同时引入先进的“水凝胶”技术,使得骑手们能够在剧烈运动状态下,大量补充碳水而不引起胃肠不适。过去,能量补给浓度较低且肠道敏感常使选手难以高效摄入,一旦突破90克每小时就有发生“胃痛”或消化问题的高风险,这限制了骑手的能量补给水平。如今,一包甚至能够含有超过40克的高效碳水能量胶,选手能在比赛和训练中实现几乎无懈可击的高频碳水补充。 2025年环法赛中的顶级车手平均每小时摄入约500卡路里碳水,甚至在最具挑战性的赛段部分车手会将摄入量提升至200克碳水——相当于每10至12分钟摄入一包高能量胶,这一速度和补给强度的提升,极大延缓了体内糖原耗竭的临界点,使能量崩溃几乎成为历史。以波加查尔为代表的新生代明星车手亲自表达了配方能量胶推出前后,对肠胃适应性的显著改善以及对比赛持续高水平发挥的助力。
除了配方的革新外,“肠道训练”作为一种科学训练手段正在成为每位职业骑手日常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比赛中大剂量碳水补充的情景,在训练中刻意实施高强度碳水化合物摄入,骑手的消化系统和肠胃功能得以强化,降低了比赛中胃肠不适的风险,提高了碳水利用效率,并帮助骑手在漫长高强度赛事中保持体能和动力的连续输出。相比之下,早期偏向于推广空腹训练以强化脂肪代谢效率的做法,已逐渐被现代高强度、碳水化合物充足供应的训练理念所取代。 这场碳水化合物革命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单场比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现代职业自行车运动的整体生态。车队通过精细科学的营养策略,不仅保证了选手比赛中的持续高能量供给,也极大提升了赛后恢复与训练适应能力。现代团队的专业营养师已成为车队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根据每天不同训练负荷和比赛需求,为车手量身定制精准的饮食计划,确保训练“燃料”和恢复所需的热量同步满足。
依靠数据追踪和饮食管理软件,管理骑手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成为车队专业运营的一部分。 此外,车手们的饮食观念也渐趋健康与持续性,更多注重高质量、不含过多加工成分的碳水来源。赛中不仅依靠高强度能量胶和饮料补给,赛外营养餐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也更加普遍,配备了专业厨师的车队厨房为运动员提供包括甜薯、藜麦、优质蛋白和超级食物在内的营养餐点,不断强化车手的整体体质基础,提高其抗压能力和长赛段适应性。 “以往我们的关注点更多在减重和脂肪效率,但现在更加关注绝对功率和能量总供应量。”曾参与世界顶级赛事的专业营养师直言,这标志着自行车运动由注重‘体重管理’向‘能量管理’的转型。运动员需要保持更高的体能储备才能在比赛中爆发出最强的表现,因而传统的低碳水饮食和节食手段在高强度职业赛场内难以立足。
此外,除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骑手们还辅以多种科学补剂的使用,如酮体饮品、肌酸、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和咖啡因等,这些补剂经过精准剂量和时机的把控,发挥出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延缓疲劳和增强爆发力的效果,也是现代职业车队提升竞赛表现的秘密武器之一。这些营养科技配合碳水化合物革命,令车手们如装配了高性能发动机,成为赛道上的极速“法拉利”。 职业赛场的技术革命带来了观念的改变。运动员和团队的营养师一致认为,充足的碳水补给让车手“永远不会饿”,反而是在比赛和训练期间要努力达到足够的碳水摄入以维持高能量输出。例如,以色列Premier Tech车手乔治·本内特谈到即使在深夜,有时仍需摄入额外千卡能量以支持训练后的恢复。这样的营养意识及执行力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总结来看,碳水化合物革命彻底革新了职业自行车的营养策略,帮助车手克服了以往能量崩溃的困境,推动了比赛速度和训练强度的双重提升。这种基于科学配方和肠道调适的高效碳水化合物摄入方法,是现代自行车竞技快速进化的基石之一,结合精准补剂和专业定制饮食,促使骑手们在如环法这类极限赛事中展现更加持久、爆发性的体能表现。随着技术和营养科学的不断进步,未来的自行车运动将继续迎来更加激动人心的表现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