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巴西政府全面实施了加密货币税收新政策,标志着该国数字资产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政策以临时法令1303号(Provisional Measure 1303)为依据,打破了此前采用的累进税率体系,改为对所有加密货币资本收益实行统一的17.5%固定税率。新规定取消了之前长期存在的每月35,000雷亚尔(约合6,300美元)以下免征资本利得税的待遇,意味着包括小额投资在内的所有加密收益均需缴税。这一变化对巴西加密货币生态带来了显著影响,尤其对小投资者的不利影响尤为突出。 在旧有法规下,巴西对加密货币收益实行分级税率制度。小额交易所得未超35,000雷亚尔的个体投资者享有免税优惠,这对于零散投资者和偶尔参与数字货币交易的用户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政策设计。
随着收益的增加,税率也随之递增:资本利得在500万雷亚尔以下部分征税15%,而超过3000万雷亚尔的资本利得则适用高达22.5%的税率。这种分层管理体现了税制的渐进性,鼓励更多用户参与数字货币市场,同时对高净值投资者进行合理的税收调节。 然而,MP 1303号法案的颁布完全取消了免税门槛,所有加密货币收益均按17.5%的固定税率统一缴纳,对小额投资者而言,税负骤然增加。举例说明,一笔此前免税的3万雷亚尔盈利,现在需要缴纳约5250雷亚尔的税款,令不少平日做小额买卖或偶尔交易的投资者感到压力倍增。对那些仅靠零星加密交易赚取额外收入的自由职业者及小型投资者来说,这样的税率大大抑制了其参与积极性和市场活跃度。 中等规模的投资者同样感受到税负的上升。
此前他们可以享受低至15%的税率,而现在被统一调整为17.5%。尽管差距不算巨大,但对于交易频次多、资金量较大的用户而言,累计金额依然是不小的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规模资产持有者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而言,新税法可能反倒带来一定的税务优势。此前22.5%的最高税率被降至17.5%,这一改革使得部分大型持仓者的税收负担出现下降,甚至有人因而获益,这种“税收倒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争议。 除了单纯的资本利得税修改,巴西新的税法还全面覆盖加密货币持有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本地交易所、境外账户、自我托管钱包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和质押等新兴领域。无论是传统买卖、NFT交易抑或DeFi借贷、收益农耕,相关收益均被纳入征税范围,结束了此前在这些细分市场中存在的灰色地带。
这一变化强化了对数字资产的监管力度,同时也加大了合规难度和税务申报压力。 在全球范围内,巴西的17.5%加密货币税率位于中等水平。相较于印度约30%的高额税率,日本则最高可达55%,巴西显得较为宽松。但与零税率的国家如阿联酋、瑞士或者萨尔瓦多相比,巴西依然属于严格征税国家之一。此举主要出于财政需要,巴西2024年整体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32%,为过去十五年最高水平,政府希望通过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税制改革拓宽税基,保障公共财政稳健。 为应对新税法带来的市场反弹,巴西税务机关计划加强监管手段,特别是在境外账户和自我托管钱包上的审查。
加强链上活动的监管和数据信息比对,提升跨境合作,将有助于遏制逃税、洗钱等非法活动。同时,纳税人对加密资产相关交易的申报要求也将进一步严格,违规风险加大。 针对投资者的风险管理,税法允许将亏损向前结转抵扣,期限目前为五个季度,2026年起将进一步缩短,催促投资者在2025年尽快“收割亏损”,以最大化税务效应。此举进一步提高了小投资者合理规划投资和纳税策略的门槛。 此外,巴西在探索创新的数字货币薪资支付机制。拟议中的法规允许企业将最多50%的员工薪资以加密货币形式支付,外国合同工甚至可获得100%的数字资产报酬——前提是通过官方认可的交易所完成兑换与申报。
这为加密货币从单纯的投资工具向日常支付手段转型创造了条件,预示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纵观业界动态,即使面临税负上涨,巴西的加密货币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依然积极布局。例如,Fintech公司Méliuz在2025年中期成功融资1.8亿雷亚尔,已成为拉丁美洲最大规模的公开比特币持有机构之一,持有近600枚BTC。这反映出尽管税收严苛,机构层面依然看好加密资产的战略储备价值,显示出该市场尚未被压制消极,而是转向了更为理性的发展阶段。 综合来看,巴西加密货币17.5%的统一税率标志着该国对数字资产管理的成熟和政策的规范化。与此同时,对小投资者的不利影响突出,需要特别关注政策细节和个人税务规划。
随着法令执行、监管细化和数字经济的深入,巴西加密货币环境预计将趋于理性、合规与创新并存的复杂局面。对于全球加密社区而言,巴西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也提醒所有投资者关注政策动态、合理规划投资活动,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数字资产世界里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