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美洲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研究者们长期面临一个核心难题:人类首次进入南美洲的确切时间及其对当地巨型动物的影响。传统理论普遍认为,人类大约在2万到3万年前才逐步进入南美,且在大约1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末期,人类狩猎压力可能是导致南美巨型动物群体灭绝的关键因素。然而,2025年7月发布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震撼学界的发现——在乌拉圭出土的一块巨型地懒Lestodon armatus的右侧跟骨上,存在着疑似人为制造的深度凹痕,其历史可追溯至约3.3万年前,比之前广泛接受的人类到达南美洲时间早了整整1万年或更多。这一发现不仅引发了对美洲古人类迁徙路线的新审视,也重新点燃了关于人类与巨型动物互动史的热议。研究团队对这块命名为CAV 45的骨骼标本进行了详细的CT扫描和硅胶铸模分析,发现该凹痕呈现出近似圆形且呈锥形的深洞,约21毫米直径,深达41毫米,边缘平滑,无碎裂散片,这种形态远不同于自然风化、动物啃咬或泥石流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显微结构分析显示,洞内存在平行排列的细微条纹,表明插入物在穿透过程中发生了旋转和侧向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伤痕中还残留树木纤维及其他有机物,指向了某种由植物材料制成的穿刺工具,如硬化木棒或带有骨质、象牙或硬木尖头的手制武器。
通过排除食肉动物牙齿咬痕及自然外力侵蚀的可能,研究者推断,这些创伤极有可能是早期人类在狩猎活动中为了猎杀或暂时制伏这个体型巨大的巨地懒而造成。凹痕穿透角度约为60度,符合近距离刺击的狩猎动作而非偶然事件。乌拉圭Arroyo del Vizcaíno遗址为这类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背景,其巨量超过两千个巨型动物骨骼的沉积床中,地懒骨骼占主导地位,其中已发现超过40块带有切割痕迹的骨标本,这说明古人类群体可能通过狩猎或食用活动与这些巨型动物发生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该研究推翻了传统观点中“末次冰期后人类才大规模猎杀南美巨兽”的假设,将人类对巨型动物的影响时间线提前了约一万年。此证据还与越来越多的美洲早期人类遗址发现相呼应,如墨西哥和智利部分地区证实的人类活动迹象,指示人类可能在更新世中期便已进入并适应美洲大陆环境。当前科学界对人类最早进入美洲的时间尚无统一定论,白沙遗址和阿利桑那等北美地点的古老遗迹均显示出早于传统理论的证明,而乌拉圭这份独特记录则首次提供了直接的人类—巨型动物互动物理证据,极具突破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个研究为早期人类行为提出了引人注目的假设,但考古学家们仍呼吁对遗址中发现的砾石工具、其他骨骼切割印记以及可能的火种材料做更深入的分析来巩固论证。乌拉圭的发现提醒我们,早期人类的狩猎技巧和生存策略远比想象中复杂,他们能够制造符合力学原理的刺击器具,掌握不断尝试和改进的技术以应对规模庞大的猎物。此外,这一发现还对理解人类与环境互动、生态系统变迁以及物种灭绝过程提供了关键角度。巨型地懒作为南美冰期标志性大型哺乳动物,拥有庞大体型和缓慢运动的特质,一直被认为是早期人类狩猎的主要目标与环境挑战。通过揭示人类与其之间的真实联系,有助于重构新世以来南美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未来研究势必聚焦于进一步定位南美洲其他地区可能同步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验证大范围的古人类迁徙路径以及他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结构与技术水平。
同时,借助先进的显微技术、遗传分析与环境考古学手段,有望揭开更多关于史前人类如何与巨型动物共生、竞争及最终导致灭绝的历史篇章。整体来看,乌拉圭33,000年前巨型地懒骨骼上的穿刺伤痕,是一则震动全球考古圈的重要消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早期美洲大陆的人类历史、技术进展以及生态适应方式。作为对传统狩猎理论的深刻挑战,这项发现将激励更多科学探索,推动历史叙述从零散推测走向基于坚实考古证据的深入研究。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演化的故事正变得愈发丰富和复杂,每一处古老骨骼和留存的工具残片,都是揭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珍贵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