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视频游戏以及社交媒体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家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屏幕时间过长”,即孩子们每天花费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然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揭示的真相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正威胁来自于“沉迷使用”,而非单纯的屏幕使用时间。根据2025年6月发表在医学权威期刊JAMA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跟踪了超过4000名年仅10岁的儿童,经过四年的持续观察和数据收集,发现那些自报告称使用设备时存在“上瘾”行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杀念头和自残行为。研究重点指出,单纯的使用时间并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孩子即使屏幕使用时间不长,但因沉迷行为出现问题的概率依旧较高。什么是沉迷使用呢?沉迷使用表现为难以自控地持续使用手机、电子游戏及社交媒体,无法轻易放下设备,甚至在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依赖这些数字媒介。更严重的是,当无法访问这些设备时,孩子们会感到明显的焦虑、烦躁甚至情绪崩溃。研究表明,几乎有一半的10岁儿童表现出了高度的沉迷使用倾向,尤其是在使用手机方面。相比之下,那些沉迷程度较低的孩子则不太容易出现精神健康方面的困扰。随着年龄增长,沉迷使用的负面效应变得更加显著。
到了14岁时,高度沉迷使用的青少年自杀和自伤的风险是其他孩子的两到三倍。为什么沉迷使用会成为心理健康的威胁?神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密切相关。控制冲动和理性决策的大脑区域——前额叶皮层在青少年阶段尚未完全成熟。这使得青少年更易被即时的快感和刺激吸引,难以克制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的行为。沉迷使用激活了大脑中负责奖赏和快感的区域,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成瘾的循环,使得青少年难以自拔。沉迷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干扰睡眠质量、学习效率及社交能力,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过去,对屏幕时间的严格限制被视为解决方案,但这项最新的研究提醒我们,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更为重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重视青少年的使用习惯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沉迷行为。培养健康的数字使用观念和技能是关键。例如,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监控使用时间,理解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寻找替代的情感宣泄方式等,都有助于预防沉迷行为。此外,社会层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提高公众对数字成瘾风险的认知,推动相关政策和教育改革,打造更加友好和安全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值得强调的是,技术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在促进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有巨大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避免沉迷。研究人员呼吁,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识别沉迷行为的早期信号、开发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评估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是简单的屏幕时间问题,而是涉及复杂的行为模式和脑功能发展的综合结果。我们需要用全面、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挑战。总之,沉迷使用才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风险。
家长和教育者应理解这一点,避免过度关注“时间”而忽略“质量”。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行动,才能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