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金融和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工具和资产形式,正逐渐被全球范围内的商家与消费者接受。尤其是稳定币的广泛使用为加密货币支付带来了更高的便利性和流动性。然而,尽管此类数字资产支付在国际贸易和跨境交易中展现巨大潜力,多个国家却仍对境内加密货币支付持严厉限制态度。中国、印尼、俄罗斯及土耳其等国对零售用户使用加密货币支付实行禁令,背后多因担忧洗钱、金融不稳定及资本外逃等风险而设立的政策屏障。但令人关注的是,虽然这些国家在国内禁止使用加密货币支付,但从国际法律视角看,其公民或居民在境外使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往往未被显式禁止,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境内禁令、境外合法”之监管现状。法律专家普遍指出,国家主权法律管辖权通常局限于本国境内或本国公民在本国内的行为,未必能涵盖其境外活动。
以土耳其为例,土耳其律师兼合伙人梅里克·帕尔迪莫格鲁(Meric Paldimoglu)直言,土耳其现行法规禁止在土耳其境内通过加密资产进行支付的机构及服务,但对于土耳其公民在海外网站购物并使用加密货币支付,并无法律禁止,其监管范围不及于此。类似地,俄罗斯联邦相关法律禁止其公民接受加密货币作为合同支付手段,却未对俄罗斯居民境外支付行为设限。近况显示,诸如乔治亚等地的旅游企业开始积极接受稳定币USDT支付,尤其针对来自实行加密支付禁令国家的旅客,提供快速而便利的支付选择。这不仅促进了国际游客的消费自由,也让人们对这种跨境支付的法律合规性提出了探讨。正因如此,境外加密支付的合法性引发了全球监管机构的关注,尤其是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对稳定币在洗钱及非法资金流动中的作用表达了严重关切。FATF报告显示,自2024年以来,稳定币在链上非法活动中的使用占比不断上升,涉及恐怖融资及朝鲜等高风险主体。
鉴于此,国际监管机构推动更严格的反洗钱(AML)监管措施,防止加密支付成为国际制裁和监管规避的工具。针对乔治亚旅游企业接受来自俄罗斯客户的加密支付,部分分析师警示,这类做法可能被欧洲及其他国际监管机构视为规避制裁的“漏洞”,特别是在国际政治摩擦和经济制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乔治亚作为俄罗斯及土耳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若成为“灰色资金”流转的中转站,可能面临国际压力和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的合规审查。尽管单一企业行为难以引发直接制裁,但一旦模式扩散并形成常态,国际社会对跨境加密支付的监管力度无疑将加强。针对这一现状,多国政策制定者应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开放与金融安全,既支持技术创新,又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秩序。跨境加密支付所涉及的法律复杂性,也突显了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的重要性。
未来,监管机构或将推动制定更加全面和协调的国际法规,既规范数字资产跨境流通,又避免不合理限制创新,同时体现对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和用户也需加强合规意识,明确境外加密支付的风险和法律责任,选择安全合规的服务平台。总的来看,尽管部分国家境内禁止加密支付,但境外使用加密货币支付在当前法律框架下仍具有一定的合法地位。随着全球对加密货币监管不断细化和演进,加密支付的国际合规环境将更加明确和严谨。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积极顺应监管趋势,才能在保障合规的基础上,享受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与创新红利。未来,如何在保护国家金融体系稳定与促进技术革新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依然是全球监管讨论的核心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