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企业纷纷投身于数字化转型,以期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的兴起更使得企业热切期望借助技术变革实现飞跃。然而,无论投入多么巨大的资金与资源,项目失败的案例仍屡见不鲜。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失败时总有一种习惯性的倾向——将责任推给外包服务商、供应商或顾问公司。时间拖延归咎供应商,功能不完善怪开发团队,巨额投入却未见成效更是将锅甩到交付方。这种表面上的责任转嫁掩盖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核心问题常常出在客户自身。
多年前,一家知名的旅游品牌决定进行数字化升级,全方位重塑品牌官网及移动端体验,并打造内容管理平台。为了完成这项庞大举措,他们聘请了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然而,历时近两年,最终结果令人失望。网站无法适配平板设备,代码质量糟糕,最终版本不仅未上线,还必须废弃重建。项目频繁延期,功能破碎,合作被迫终止。大家纷纷指责咨询方失职,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
客户方缺乏有效的内部项目管理和产品所有权,未能持续监督交付过程。关键需求未明确定义,反馈机制缺失,真正负责推动业务落地的人不存在。换句话说,客户将责任完全交给外部供应商,自己却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和资源。 这种现象反映了数字化转型的顽疾:许多企业误以为只要支付巨额费用,就能换来理想的成果。他们忽视了管理转型的本质,认为签订合同、采购方案和验收付款即是完成使命。实际上,转型不仅是技术交付,更是业务变革,必须有专人负责愿景的传达、需求的明确与调整、交付质量的追踪以及风险的把控。
所谓“买技术不买责任”的心态最终只会买来失望和损失。 从技术角度看,项目中的许多疏漏其实有迹可循。例如,响应式设计被客户默认包括平板设备,但双方没有将此写入合同,结果供应商只做了桌面和手机端布局,需要额外收费才能支持平板。此外,对于多品牌多区域复用平台的目标,也未形成具体的需求说明,导致技术上虽然实现了单一平台,但组织需求未被满足,平台变成了孤岛。前端代码质量低劣,测试流于形式,甚至出现注释掉部分代码以“通过”测试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文档交接同样不足,当合同终止后,客户不得不支付新的供应商重新开发。
这些技术层面的失败警示我们,缺乏内部有效管理与监督的项目必然风险重重。 将视角放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融合上,以上教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企业同样热衷引入AI工具和系统,期待通过智能化提升效率和竞争力。但如果依旧沿用过去那种将决策权和责任外包的模式,问题只会更复杂更严重。AI项目涉及模型训练、数据治理、算法选择、业务流程再造等诸多复杂环节,任何环节失控都可能导致“幻觉”输出、效率瓶颈甚至合规风险。没有内部清晰的任务定义和负责人,企业势必重蹈覆辙。
为了避免重现过去的失败,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首要任务是明确“工作任务”而非盲目追求“AI模型”。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谁是执行者?痛点在哪里?如果对这些问题回答不清,贸然引入AI只会增加无意义的复杂度。其次,决策权必须属于企业自身,领导团队要明确战略目标、可接受范围和衡量标准,不能让外部合作方操纵业务方向。外包是构建实施的工具,而非设计愿景的主体。 此外,必须认真对待AI治理话题,不仅仅是数据隐私保护,更包括模型的可解释性、审计能力和长期维护成本。
谁来负责模型的持续更新?如何应对模型漂移?这些问题事关AI项目的可持续性与风险控制,如果无法明确,企业尚未准备好步入实际应用阶段。培养内部团队的能力尤为关键,虽不必人人成为AI专家,但产品经理、领域专家及数据素养较高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质疑与监督的能力,避免所有AI决策被外包成无根的技术秀。 可以说,如今的软件和硬件工具空前先进,平台集成也更便利,但这并非成功的万能钥匙。更深层次的障碍是组织文化和责任担当。如果将心态停留在“付钱买结果”的层面,不主动担当、缺乏干预和监督,技术再好也无法发挥价值。AI的出现只会让这类失败加速发生,因为复杂度更高,风险更集中。
最终,陪伴企业的将是巨额开支、乏善可陈的成果以及不断的指责和推诿。 换言之,AI不是战略清晰度的捷径,而是既有文化和结构的放大镜。它放大优秀组织的优势,也暴露落后管理的隐患。责任无法外包,只有产生真正的内部所有权,才能保证项目从愿景到落地的每一步都有人关切、有人负责。就像那场3200万美元的失败案例所示,教训不是不要相信合作伙伴,而是不要放弃领导权。 若企业真心希望AI与数字化转型取得成功,应从现实场景和用户需求出发,而非华丽的宣传和方案设计。
必须有具体负责人掌控整体进展,主动提出难题,清晰沟通目标。缺乏这种责任心,就是宣布开始一场昂贵的失败实验。此种心态也适用于数字化转型中的每一次创新与升级。 总结来看,责任担当是跨行业跨技术转型成功的核心。技术供应商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客户自身的参与度、监督机制和领导意志。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涉及业务流程调整、组织文化革新和持续改进的复杂工程。
只有不放松对项目每个细节的掌控,积极推动决策落实,才能将投资化为实际价值。 未来,随着AI技术更深度地融入业务各层面,企业更需加强内部产品所有权和数据治理能力。培养能够对技术演进提出质疑、改进并保持业务方向一致的跨职能团队,将是成功的关键。责任从来无法外包,唯有主动承担并精细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承诺,避免重演那些“高投入、低回报、满是指责”的陈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