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收藏和图书馆运营领域,保护读者健康和文献安全始终是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对历史书籍中潜在有害物质的关注逐渐增加,科学家们致力于发展更高效的检测手段。圣安德鲁斯大学研发出一款便携式检测工具,利用光谱反射技术,迅速识别19世纪采用含砷绿颜料装帧的书籍。该发明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推动了图书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历史上,砷与铜的结合被广泛用来制造鲜艳的“翡翠绿”涂料。此颜料被应用于服饰、墙纸、油漆以及书籍封面,其亮丽的色彩曾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这种颜料中的砷成分具有强烈毒性,长时间接触会引发眼睛、鼻子和咽喉的刺激,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更难以预测的健康问题。由于颜料容易剥落,微小颗粒可随空气吸入,人们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尽管公共风险相对较低,但对从业人员以及图书收藏者来说,频繁触碰含砷书籍可能带来潜在危害。为此,全球多所图书馆纷纷采取严格措施,限制此类书籍的流通,甚至将大量可疑图书隔离保存以保障安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等机构去年便因安全考量,暂时封存了约六万册绿色封面的疑似有毒书籍。过去,检测这类书籍是否含有有害颜料往往既耗费时间又花费高昂费用,限制了大规模筛查的可能性。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创新设备由地球科学和天文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团队联合开发,其灵感源自矿物检测仪器。研究团队惊喜地发现,含有翡翠绿色颜料的书籍在可见光谱中的反射模式具有独特指纹特征,这一发现成为设计便携式检测工具的关键突破。该设备通过不同颜色光线的照射,测量书封反射出的光量,以识别和区分含砷颜料。仪器小巧轻便,可在几秒钟内完成检测,显著提升图书安全检测的速度和便捷性,极大减轻了图书馆员和保护员的负担。圣安德鲁斯大学通过大量收藏书籍的测试,成功识别出100多册含有翡翠绿颜料的有毒书籍。学校对这类书籍采取专门保护措施,比如以密封塑料袋存储,并在使用时佩戴丁睛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如果同一本书有非绿色封面版本,则优先使用安全版本,最大限度减少风险。19世纪,砷铜颜料的使用极为普遍,但至今许多含砷的绿色书籍仍保存完好。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兼顾文化遗产的存取,是现代图书管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圣安德鲁斯大学这一项目的开展,不仅帮助图书馆更科学地管理藏书,也为学术研究和公共阅览提供了有力支撑。保护专家指出,合理测试和鉴定可以使无害的绿色装帧书籍继续照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封存和资源浪费。对此,项目发起人、保存修复专家Erica Kotze女士强调,确保书籍安全流通不仅是健康问题,更关乎获取知识和文化传承的公平性。
此次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全球各大图书馆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对历史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为了让公众更好了解有毒书籍的危害和识别技术,圣安德鲁斯大学在校内设立了专题展览“有毒书籍——来自过去的危机”,展示研究成果并普及安全知识。展览将开至七月底,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读者关注。目前,该检测工具正计划向全球图书馆推广使用,助力图书馆界建立更加科学、有效、低成本的有毒书籍鉴别体系。未来,这一创新科技或将延伸至其他藏品及文物的有害物质检测领域,推动文物保护领域迈向智能化和现代化。面对历史遗留的文化瑰宝与潜在安全风险,幸运的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正在逐步解决难题,实现既保护人类健康又传承文化的双赢局面。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研团队凭借跨学科智慧和努力,创造这一开创性工具,充分体现了科技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随着设备的广泛应用,公众对于历史文献安全性的认知和关注度也将逐步提升,从而促进历史书籍收藏与研究更安全、更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