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面对学业竞争、人际关系和未来规划等多重挑战,大学生群体亟需新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儿童读物作为一种创新且富有温情的教育媒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心理健康项目所采用,成为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资源。近期,CBA与德里大学Kamala Nehru学院及印度科技学院坎普尔分校的Rekhi幸福科学卓越中心携手,开展了一项以儿童读物为核心的幸福课程探索项目,旨在通过故事讲述、创意手工和群体互动,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知与心理韧性。该项目为我们展示了儿童读物如何跨越年龄界限,成为成年人的情感滋养剂和心理支持工具。项目伊始,设计团队通过“共同点”游戏帮助参与者建立互信与安全感。
学生围成一圈,轮流走到圈中心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感受。那些与发言内容产生共鸣的同学会加入圈内,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共鸣圈”。这一简单却富有力量的互动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创造了一个开放且包容的空间,为随后深度的阅读和讨论奠定了基础。随后,参与者们共同阅读了Patricia Polacco的《废品奇迹》(Junkyard Wonders)——一本基于作者真实经历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被排斥与误解,通过与社区的支持,发现了自身的独特潜能和成长可能性。这部作品以“不同”的身份和社区支持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共鸣。
大学生们纷纷分享了自己曾经感受到被孤立或误解的时刻,以及那次被某个人真诚接纳时的温暖与力量。从个人的脆弱到集体的关怀,这一过程激发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及对人际关系的积极态度。阅读结束后,团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工坊,参与者们利用废弃材料制作手工玩具和工艺品。废旧的罐头、饮料瓶、旧牛仔布、火柴棍等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成了各式别致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有同学用啤酒罐和破旧牛仔布拼合成时尚的包包,有人用可乐瓶打造长颈鹿模型,还有团队用纸板和珠子搭建了象征校园交流的集会场所。这些创作不仅体现了想象力,更象征着在被忽视或废弃中寻找到的价值和成长潜力,是学生们自我认同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最后,课程以一场以“信任之网”为主题的群体活动结束。参与者们用简易的毛线连接彼此,象征在社区中建立起的信任纽带。这一活动不仅总结了整个课程的核心理念——通过开放、接纳和支持打造幸福感,也体现了大学生群体中相互依赖与共同成长的重要性。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反馈与启发。一位学生感慨:“儿童读物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里面蕴含着很多成人也能受益的智慧。通过故事,我们能重新审视自我,理解过去和当下的情感,这个过程带来某种情感上的释放与疗愈。
”另一位参与者指出,“利用废弃物创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也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被忽略的价值,增强了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些感悟充分说明了童书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们提供了一个易于接近又富有深度的载体,通过简单的故事和象征性的活动,促使个体展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人际连接。儿童读物以其清新、纯粹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帮助大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成长阶段找到共鸣与支持。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案例表明,将儿童文学元素引入成人心理辅导和幸福课程,对于缓解压力、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及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积极效果。它不仅激活了创意思维,更促进了个体情感的深层次沟通与社会纽带的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儿童读物在成人教育中的适用性,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功能和目标,强调跨年龄的心理与情感支持价值。这一理念有望进一步融入更多教育机构的课程设计中,成为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回望这次合作项目,CBA、Kamala Nehru学院和Rekhi幸福科学中心的联合实践,成功地打破了传统阅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通过儿童故事的力量,将玩乐、创造、社区和反思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充满温情与信赖的学习空间。这不仅帮助大学生们释放压力、提升幸福感,也为未来更多跨界的心理健康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未来,随着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儿童读物作为辅助教育工具的潜力必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推广。
高校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们可以借鉴该项目的设计,结合自身的课程特色,将故事讲述与互动活动融入日常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发展的多维度成长。总而言之,儿童读物在大学生幸福课程中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教育路径。它超越年龄的限制,借助简单但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创意手工环节,帮助年轻成年人建立起自我认知、情感表达、社会连接和心理韧性。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也促进了全面而有意义的成长。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探索更多类似的创新项目,将成为推进校园幸福教育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