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出现,写作这一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生借助AI辅助完成论文或作业,这种趋势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界广泛的担忧与思考:写作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在未来,我们还需要亲自写作吗?本文将围绕写作的认知功能、学习效益以及AI时代的挑战,展开深入探讨。 写作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手段,更是大脑思维活动的有力催化剂。神经学研究显示,大脑在组织语言、寻找恰当表达、构建论证时,活跃的认知过程促进神经连接的增强,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哈佛医学院神经学教授艾丽斯·弗拉赫蒂指出,我们的脑容量有限,舍弃某项技能意味着失去相关的神经资源。当学生完全依赖AI完成写作任务,脑中那些与语言组织、逻辑推理相关的‘神经地产’可能逐渐萎缩,导致学习质量和创造力的潜在下降。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哈佛教授莱斯利·瓦利安特提出,教育的本质是理解和激发人类的认知能力。AI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解析和模拟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更清晰地揭示了人类教育的研究价值。瓦利安特认为,写作是否还应成为教育的核心部分,需要回归对教育目标的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机械地使用AI完成任务,不能替代对人类认知机制的挖掘和提升。 哲学家苏珊娜·西格尔强调写作过程的“认知混沌”。写作不仅是为了给出答案,更是一场思维探索的旅程。在构思和表达中,我们会经历一系列的试错、灵感闪现以及观点重组。
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沙粒和黄金”,恰恰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如果完全依赖AI快速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将失去经历这一思考过程的机会,所导致的认知锻炼和精神成长难以替代。 认知科学家托默·乌尔曼以形象的类比说明了情况: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无所不知的“外星智慧体”,学生们依赖它写作,无疑失去了自我学习和认知发展的意义。写作是一门学习语言、发展思想表达、加深理解的必经之路。通过语言文字的组织和反复推敲,学习者内化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正是教育最根本的初衷。 视觉认知专家塔莉亚·康克尔从学习科学的角度强调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大量学习研究证明,主动生成内容,如写作和测试,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的记忆和理解效果。单纯被动接受知识,记忆效果较弱。康克尔指出,合理利用AI可以成为促进主动学习的工具,但依赖AI绕过思考则会适得其反。她建议学生在学习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将AI结合为辅助而非替代,实现高效且深刻的学习体验。 实验心理学家约书亚·格林提出,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未来人类思维能力的衰退。虽然AI可以承担越来越多认知任务,但智慧决策和价值判断仍然需要人类理性思考的参与。
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培养“明智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将为社会和未来把握方向。若人们放弃写作养成的批判性思维,将难以胜任这样的角色,社会运行和民主治理面临风险。 历史学家玛丽·刘易斯强调写作过程比文字本身更关键。人类通过写作建立、整理、创新思想,从而推动知识的边界。相比之下,AI基于已有信息和语言模式进行预测式文本生成,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频繁使用AI造作的文本只不过是现成知识的“再组合”,无法替代原创思考。
写作是思考的外化,是推动新认知诞生的工具,丢失了写作,就丢失了思考的源泉。 与此同时,AI自身也对写作和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能够辅助信息整理、文本总结,提供即时反馈,极大提高写作效率。合理应用AI,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盲点,加速学习进程。但是,关键在于教育者和学习者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平衡AI辅助与自主思考。教育者需要明确传达写作训练背后的认知与学习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过程,避免沦为被动接受者。
针对当前教育中AI工具使用的普遍争议,哈佛官方代表GPT-4系统总结指出,依赖AI写作剥夺了学生参与认知加工、结构论证和表达独特观点的机会,长远来看有损学术成长和个人自信心。学术诚信更是在这场变革中必须守护的底线。 总的来看,写作的价值不应仅仅被视为产出文字的手段,而是促进思维清晰、知识内化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过程。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写作带来了挑战,更带来重新审视和提升教育本质的契机。未来写作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在尊重和利用AI助力的同时,坚持以人为中心,鼓励主动思考和深度参与,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其替代的智慧人才。只有这样,写作才能既传承其历史价值,又适应新时代的变革,继续成为推动人类认知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