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和适应环境不可或缺的过程。然而,学习究竟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更多的偶然现象?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教授Aaron Seitz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提出,我们所谓的“刻意学习”其实是通过特定手段,巧妙地“欺骗”了大脑,让其进入一个容易吸收和记忆信息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偶然学习”状态。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学习必须经过有意识努力的看法。所谓的偶然学习是指我们不带明显目的地、无意识地通过环境中的统计规律性获取知识。婴儿语言习得便是经典例子。
婴幼儿并不会刻意学习语言规则,他们通过听觉接触、听辨音素和词汇的频率模式,潜移默化地掌握一门语言的结构。从“baby shark”这类耳虫现象我们也能观察到,无意中不断重复某些旋律或歌词时,实际是无意识地吸收了其中的信息。大脑的学习机理中,诸多过程会在我们未曾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完全无法主动学习,而是强调主动学习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我们能否营造那些促进偶然学习的条件。Seitz提出,所谓的刻意学习其实就是为了将大脑置于易于偶然学习的状态,通过环境塑造和心理调节,让脑神经系统达到最佳的吸收效率。失败的刻意学习许多时候反映了我们未能创造合适的环境或方法,未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潜能。
研究显示,注意力集中、反复重复、适当的奖励机制都是让学习效果显著提升的“技巧”。比如,通过重复阅读课文或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加强信息的统计规律性曝光,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此外,改变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焦点,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整感官输入的处理方式,从而塑造出对外界刺激的神经响应模式,进而促进对信息的编码。正如Seitz在实验中发现的,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大脑不仅会强化该任务相关的技能,还能无意识吸收同时出现的潜意识信息。这里的正反馈机制是实现学习突破的关键。
令人惊讶的是,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脑神经结构和学习偏好,因此没有一套固定的学习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反复试验不同的策略,找出最适合自己大脑特点的“学习技巧”,能够显著提升学习的有效性。理解这些观点对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教育体系强调刻意练习和系统复习,但如果我们能将偶然学习原理融入教学设计,比如通过游戏化学习、情境模拟、情绪激励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或许能使学生的大脑更加主动地接受和整合信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降低学习抗拒,还能增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研究还暗示,我们对学习自控力的信念需要重新审视。
或许学习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调整环境、寻找到适合激发大脑潜能的方式。换言之,成功学习者并非那些单纯靠意志力的强者,而是善于“欺骗”自己大脑、创造学习友好状态的人。综上所述,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更是一种大脑在特定条件下自动发生的信息处理过程。我们在学习时所体验到的“刻意努力”,往往是在巧妙地为大脑设置通往偶然学习的路径。未来的学习科学和教育实践,应更多关注如何优化环境、创新学习方法,从而充分利用脑神经的偶然学习机制,帮助每个人以更轻松、更高效的方式掌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