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夜晚,城市灯光点亮了街道、建筑和天空,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与活力。然而,灯光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夜景,人工光源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管理城市灯光,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公民科学作为连接公众与科研的重要桥梁,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为城市灯光现状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视角和宝贵的数据资源。 近年来,德国启动了名为“夜光者”(Nachtlichter)的公民科学项目,借助专门设计的手机应用,动员公众参与观察、记录和分类街道及公共区域的灯光类型。参与者通过步行调查的方式,对城市及郊区范围内的各种灯光进行了详尽统计,形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数据最为丰富的灯光地面清单。
该项目覆盖了超过22平方公里的区域,统计了超过23万盏灯,数据准确性和覆盖范围均实现了实质性突破,为以往依赖卫星和航空遥感观测但难以精确区分灯光来源的局限提供了有益补充。 传统卫星夜景影像虽然显示了城市亮度的整体分布,但由于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限制,无法分辨街灯、广告灯、商铺灯窗和住宅照明等具体光源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地面公民科学调研,不仅量化了不同灯光的贡献比例,也揭示了城市灯光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例如,德国城市中心区域中,用于广告和美化的灯光数量甚至超过了用于公共街道照明的灯源,且到深夜仍有约七千八百万盏灯保持点亮,这一数量远远超过官方统计的公共街灯数。私人住宅的灯窗则是最常见的灯光类型,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街灯主导,私人和商业灯光显然在城市光环境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些发现具有深远的环境和社会意义。
首先,城市灯光被公认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因子,影响着大约四分之一的陆地表面以及欧洲超过八成的地区。过度和不合理照明引发光污染,导致翼鸟夜间迁徙迷航、野生动物生理行为改变以及植物生态系统受损。此外,夜间光污染增加能源消耗,加剧气候变化压力。只有科学掌握灯光具体构成,才能为有效管理和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夜光者”项目不仅统计了灯光种类和数量,还详细记录了灯具的遮光结构、亮度以及光色等参数。研究发现,德国约有一半的街灯具有完整遮光设计,有效减少向上辐射,降低夜空光污染;但多数建筑物侧面安装的灯具缺乏良好遮光,易产生不必要的向上光散射。
灯光颜色多样,街灯以橙黄色为主,商业和广告灯多为白色,私人住宅窗户常为暖色调。灯光亮度和控制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城市与郊区、工业区间呈现出不同特征。动感控制(比如基于人体感知的照明开关)在郊区和暗光环境中较为常见,而在密集城市区使用率较低。这些细节有助于精准识别光污染源头,实现精准治理。 通过将地面观测数据与卫星夜光影像相结合,研究团队建立了从卫星辐亮度到地面灯光密度的转换关系,使得遥感数据的解释更加直观和现实。这种“翻译”功能不仅提升了卫星数据的利用价值,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掌握实际的光源分布,制定更有效的照明管控策略。
比如,通过合理的开关时间调整,减少非必要的广告灯光和商铺橱窗照明,推广窗帘使用降低住户光溢出等措施,均有望大幅减少城市光污染而不影响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研究也强调了当前城市照明管理政策存在的局限性。诸多法规主要聚焦于公共街灯,忽视了私人和商业照明的巨大贡献。这种片面关注导致即使街灯逐步采用高能效的LED技术,整体夜间光污染仍持续增长甚至加速。这表明要想实现真正的光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需要走出单一街灯管理的思维框架,综合考量多源光源,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光环境保护。 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和智能照明技术的发展,灯光的管理必然趋于更加精准和动态。
可调光和感应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望优化照明需求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公民科学提供的数据基础和社会动员能力,将成为推动此类创新政策落实和效果检测的关键力量。此外,重复开展此类大规模地面观测,有助于监测不同城市和区域灯光变化趋势,分析文化、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光污染的影响,支持国际间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分享。 综上所述,公民科学项目“夜光者”通过集合普通市民的观察力与科学方法,首次系统且大规模揭示了城市灯光的真实构成与空间时间特征。其成果不仅丰富了人工光环境的学术认知,更为城市光污染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依据。随着公民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夜间光环境的未来将更为明亮而可持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夜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