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reshoring(生产回归)这一趋势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DWS的基金经理Madeleine Ronner在最近的资本财富增长峰会上分享了她对此趋势的深刻见解,指出reshoring不仅是企业决策的结果,更是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一系列企业将生产线从海外迁回本土,特别是美国,reshoring成为了各大经济体讨论的热点。以美国半导体巨头Intel为例,该公司正在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以扩展其在美国的工厂。Ronner表示,这一投资潮流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还是为了提升国家自身的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 在谈到reshoring的原因时,Ronner明确指出,这一趋势不仅仅是由于贸易战或疫情带来的供货瓶颈,背后还有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例如,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及对供应链脆弱性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依赖海外生产的风险,开始考虑将关键的生产环节迁回国内。此外,向中国等国家外包生产的成本正在上升,尤其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十年里增长了两倍,这也促使公司重新审视其生产布局。 然而,Ronner提醒大家,reshoring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许多企业可能低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但实际上,重新建立生产设备和招聘合适的劳动力需要时间和巨大的投资。许多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当前面临着低失业率的挑战,使得获得合格的技术工人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一种‘改变后的全球化’,而不是完全的去全球化,”Ronner如是说。
她认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仍高达30%,并且在某些领域,如汽车和电子产品,实际上已经成为净出口国。因此,尽管reshoring被广泛讨论,但它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生产能力会迅速衰退。 Ronner还指出,reshoring的现象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行业,例如半导体和新能源。这些领域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使得政府对于本土生产的重视程度上升。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很多国家都在努力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来鼓励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国,以确保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不会被其他国家甩在后面。
在提到其他新兴经济体时,Ronner指出,如墨西哥等国家虽然被视为潜在的生产替代地,但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回归,这些地方的交通、能源与物流基础设施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决策时会更加谨慎。 对于投资者来说,Ronner提出,虽然reshoring可能在短期内导致一些市场的波动,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趋势将为新兴市场以及自动化和关键产品相关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机会。随着生产回归,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制造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而这些领域正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 最后,Ronner重申,面对reshoring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和投资者需要保持灵活的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格局。
“我们不能单纯地把reshoring视作对全球化的抵制,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全球化形式的出现,它将重新定义国际贸易模式和资本流动,”她总结道。 随着reshoring现象的持续发酵,全球经济的未来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企业、投资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都需要对此趋势做出深入分析和反应,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能够灵活应对的团队和战略,才有可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