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可重复性,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石,指的是独立研究者能够使用相同的方法和数据来验证先前研究是否能够获得一致的结果。然而,最近由巴西研究者发起的一项独特且规模宏大的可重复性项目揭示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即大量生物医学研究未能通过重复实验验证,凸显了科研诚信和方法学的严峻挑战。 该项目由巴西联邦里约热内卢大学(UFRJ)牵头,汇聚了来自全国56个实验室的213名科学家共同参与,致力于评估近年来巴西生物医学研究的可靠性。与以往针对特定领域或依赖知名度和引用次数的研究不同,该项目创新性地根据常用的科研方法进行筛选和重复实验,选取了细胞代谢测定、基因扩增技术以及啮齿类动物迷宫测试三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覆盖了1998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由至少半数作者为巴西科研人员的论文,体现了较为全面的代表性。
研究团队严格设计实验,每篇论文挑选了三个不同实验室进行重复验证,设立了独立委员会对实验重复的结果进行客观评判。经核查,47项实验通过了测试标准,完成了97次有效的重复实验尝试。但令人震惊的是,在综合多项判断标准后,只有21%的实验能够被视为重复成功。换言之,近80%的被检视生物医学研究结果未能被成功复制,暴露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存在显著问题。 与此同时,分析结果还显示,原始论文所报告的效应值普遍高于重复实验的结果,平均夸大了约60%。这一“效应值膨胀”现象,意味着发表的研究容易高估干预措施的真实影响,潜在影响科学知识积累的准确性。
学术论文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往往被视为医疗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上述发现对科研质量和公共健康政策均提出了严峻考验。 本次大规模的重复实验项目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面临设备供应受限、人员流动限制等多重挑战。尽管存在困难,参与者们通过协作与协调,克服了诸多阻碍,成功完成了对47篇论文实验的重复尝试。项目负责人奥拉沃·博勒尔·阿马拉尔(Olavo Bohrer Amaral)将此比作“将无数风格各异的车库乐队整合成一支交响乐团”,形象表达了多团队合作中标准化和统一执行的难度。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再度印证了全球科研中的“可重复性危机”,更突显了科学界对研究方法严格性和透明度的需求。传统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的研究并不总是代表最高质量,部分原因在于发表压力、选择性报告和统计偏差等因素。
巴西科学家们强调,面对如此现实挑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科研生态系统。包括加强基于方法学的培训、改善发表与同行评审机制、提高实验设计的规范性、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并在公共政策层面提供更多支持,促成科研的健康发展。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此项由巴西科学家主导的可重复性项目,在国际学术界亦得到高度关注与评价。它不仅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框架来衡量研究质量,也为其他国家和领域进行类似评估树立了范例。改善科研可重复性的动力得以增强,从而有望重塑科学诚信,强化证据基础科学的根基。
此外,科研社区纷纷呼吁在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采取更加谨慎和严谨的态度,避免夸张结果,倡导科学透明度和公开数据。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这些措施逐步成为科研新时代的标配。 总结来看,巴西生物医学领域的这一可重复性调查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不仅依赖于创新,更依托于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积极应对科研中的不足,才能确保科学成果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考验,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础。未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科研质量提升的持续努力,期待科研环境将变得更加开放、公正且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