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22日,两个年轻的创新者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与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简称MITS)签署了一份至关重要的许可协议,为MITS的新计算机Altair 8800提供一个BASIC语言解释器。这笔交易成为微软发展的起点,也由此展开了计算机历史上的新篇章。尽管微软当时的名字尚未诞生,但这次合作奠定了未来个人电脑行业的基础,并引发了软件开发领域的巨大变革。 MITS Altair 8800计算机被许多技术历史学家视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之一。这款机器搭载了Intel 8080微处理器,采用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通过插卡扩展内存和功能,后来的S100总线标准源于此。不同于当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的高端计算机,Altair 8800定位于业余爱好者市场,价格相对实惠,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接触门槛。
然而,最初的Altair机器配备只有1KB的内存,用户只能通过面板上的开关手动输入机器语言指令,操作极其复杂。幸运的是,额外投入264美元购买4KB内存扩展板后,计算机便能运行基于BASIC语言的程序。这款微软早期的4K BASIC解释器,是由盖茨、艾伦及蒙特·大卫奥夫共同开发的。它不仅使Altair具备实用的编程能力,更象征着软件商业价值的初步实现。 当时,MITS创始人埃德·罗伯茨凭借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将Altair 8800推上了1975年1月《实用电子》杂志的封面,引发了业余计算机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正是这次曝光吸引了盖茨和艾伦的注意,促使他们启动了开发BASIC解释器的计划,并与MITS敲定合作协议。
这笔交易的深远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微软的起步。它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开始,推动了计算机软硬件标准化进程,也引领了微软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轨迹。盖茨后来提出的“每张桌子上一台计算机,每家每户一台计算机”的愿景,正是这份协议给予他实现雄心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进,微软不断壮大,尤其是在1981年通过购买SCP公司的操作系统成为MS-DOS的授权商,推动了IBM PC兼容机的繁荣。x86架构的普及使微软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进一步占领市场,催生了全球数以亿计的个人电脑用户。 此外,这一切也为开源操作系统如Linux和FreeBSD等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它们基于硬件标准化的环境,聚拢了大量开发者与用户,丰富了整个计算技术生态系统。 回顾五十年,盖茨和艾伦当初的那笔小小交易不仅变革了他们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科技面貌。从Altair 8800和4K BASIC开始,个人计算机已经深深嵌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由此而生。它让计算变得普及、实用而富有创造力,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纪元。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微软依然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扮演着核心角色。微软文明的起点,正是源于那场与MITS的合作——一个简单却意义非凡的协议。
它提醒我们,技术创新不仅需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敢于抓住机遇与勇于实践的决心。 在未来,个人计算的形态或许将继续演变,智能设备、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那个1975年7月22日的历史时刻,将永远被铭记为数字时代的启航点。微软和Altair 8800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科技传奇,更是一份激励后人探索未知、追求突破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