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税务与合规

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创作中的著作权问题

加密税务与合规
AI Authorship Revisited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成为法律界和科技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创作输出的著作权保护现状、美国版权局最新政策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简称Gen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内容创作的生态。从文字、图像到音乐,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层出不穷,引发了关于这些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保护的激烈讨论。著作权法传统上以人类创作为核心,但面对AI系统独立或辅助创作的作品,法律边界变得日益模糊。随着ChatGPT等工具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商业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推动各国法律和政策制定机构重新评估相关规则。美国版权局(U.S. Copyright Office)于2025年初发布的《版权与人工智能,第二部分:版权性》报告,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权威的阐释和指导,成为全球讨论的关键参考。美国版权局最初是在面对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注册申请时被迫明确界定政策的。

例如,Stephen Thaler提交了一幅由其自主研发的生成式AI系统创造的艺术作品《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却因缺乏人类作者身份而被拒绝版权登记。类似情况还发生在作家Kris Kashtanova的书籍《Zarya of the Dawn》中。Kashtanova最初成功登记版权,但版权局后来取消了对其使用Midjourney生成的图像的版权保护,仅认可了她对图像的选择和排列以及故事本身的人类创作部分。针对这些复杂案例,版权局明确要求,凡是包含GenAI输出的作品,在申请版权时必须标明AI生成内容并放弃对其的著作权主张。这一政策引起了广泛讨论,也促使版权局于2023年发布咨询公告,征集公众对人工智能作品版权的意见,收集超过一万条反馈,覆盖各种立场和观点。版权局2025年发布的报告核心结论强调,辅助创作人工智能工具不会影响人类原创作品的著作权,原创性表达的作品即使含有部分AI元素,仍享有版权保护。

而纯粹由AI生成的内容则不具备版权性,因为缺少人类作者的创造贡献。报告也认可,通过人类对AI输出的创意选择、排列或修改,可以实现版权保护。版权局表示,将根据具体案件、作品属性逐案判断版权申请。关于人类作者身份的争议,报告指出,虽然1976年版权法未明确要求必须由人类创作,但最高法院判例长期确立了人类原创性的必要性。百年前的司法实践和Feist案明确原创性是著作权宪法要求,必须具备独立创作和创造性表达。生成式AI目前的技术状态尚无法满足这一标准。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鸣人自拍案”,法院裁定动物或非人类主体无法享有版权。极具争议的“收养理论”主张用户通过选择AI生成内容实现创作并取得版权。虽然曾有半个世纪前的判例如Alfred Bell案支持对非刻意创作的变异创作认定版权,但与现代最高法院严格的原创性标准不符。此外,简单发现或选择自然对象的概念亦不构成版权依据。很多GenAI支持者认为,用户的输入提示(prompt)体现了足够的原创性,应被视为版权基础。版权局认可复杂详细的提示本身可享版权,但提示与生成作品的关系复杂且不确定,同一提示多次生成结果不同,导致作者对表达形成缺乏控制权和固定性。

司法判例支持该观点,用户提示并不自动成为生成作品的版权依据。另一焦点是“表达性输入”,如Kashtanova用手绘草图作为AI图像生成的基础。版权局认为草图作品可享版权,对AI后续加工的新增元素不予保护,版权仅覆盖原有人类表达部分。此类区分体现了版权法对人类原创性贡献的严格坚持。支持赋予生成式AI作品版权的论据包括:版权保护激励公众发布AI作品,促进知识进步;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残障人士发挥创造力;以及国际竞争压力,担心美国若不保护AI作品将在全球处于劣势。版权局对此综合评估后,并未被这些理由充分说服。

报告还比较了世界多个国家对AI作品版权的态度,虽然尚无统一标准,但对人类创作要求的共识渐成趋势。版权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难以判别作品是否属纯AI生成,对虚假主张难以有效监管。部分申请人因公开身份暴露而被驳回请求,也存在规避或隐瞒的风险。此外,生成式AI作品市场逐步壮大,从软件开发、电脑作曲到电子书和视觉设计,AI创作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但版权公会如作者公会(Authors Guild)强烈反对,认为AI作品建立在未经许可运用人类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威胁传统作者生计,这种担忧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影响尚难以估量和量化。反观AI技术确实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创作过程,未来版权保护机制或许需在保护原创作者利益和促进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

展望未来,版权局计划发布第三部分报告,聚焦在版权保护期内作品被用作训练数据是否合法,以及其对版权体系的深远影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版权法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压力,如何界定人类与机器创作的权利边界,将是法律、技术与社会多方面共同思考和协作的重要议题。版权法既要维护创作者权益,支持原创精神,也应顺应技术进步,促进文化和知识的繁荣发展。通过透明、灵活且公正的制度设计,才有望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版权保护的公平正义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自动交易 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卖您的加密货币 Privatejetfinder.com

下一步
The Mind in the Wheel – Prologue: Everybody Wants a Rock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0分19秒 探寻科学思维的机制之轮——《The Mind in the Wheel》序章解读

深入剖析科学思维的本质与发展,从热学理论的早期模型谈起,探讨科学模型如何从抽象走向具体,揭示机械论在科学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心理学进入范式转变的可能方向。

NREL Map of US Datacenter Infrastructure (2025)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1分33秒 2025年美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全景解析——革新与发展

深入探讨2025年美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最新发展趋势,解析其地理分布、技术进步及对经济与环保的深远影响,揭示未来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力量。

Estonia Debuts AI Chatbots for High School Classrooms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2分37秒 爱沙尼亚引入AI聊天机器人,革新高中教育模式

爱沙尼亚在数字教育领域持续领先,最新推出的AI聊天机器人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学,助力学生培养未来职场所需的数字技能。

Claudx: Measure tool speed / token usage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3分34秒 深入解析Claudx:高效衡量工具速度与Token使用的利器

探索Claudx如何通过精准监控工具执行时间和Token使用,帮助开发者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是现代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性能分析工具。

Marketplace Takeover: Taking over Every Developer Using a VSCode Fork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4分51秒 市场接管:通过VSCode分支控制百万开发者的安全危机与防御之道

随着VSCode分支和开源扩展市场的兴起,一项关键漏洞暴露出上千万开发者和组织面临的巨大安全威胁,本文深度解析该事件的始末、影响及防护策略,助力开发者构建安全的开发生态环境。

Fraudsters Created a Deepfake of Binance Executive to Dupe Crypto Developers - PCMag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6分36秒 虚拟骗局升级:诈骗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冒充币安高管欺骗加密开发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正被不法分子利用于网络诈骗,尤其是在加密货币领域。本文探讨了币安首席传播官遭遇深度伪造冒充的事件,分析其手段与风险,并提供应对策略,提醒加密社区警惕此类新型欺诈威胁。

Deepfake Scams: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ee
2025年09月23号 16点17分40秒 深度伪造骗局警示:不要盲目相信眼见为实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技术日益普及,诈骗手段也更加狡猾和隐蔽。深度伪造骗局通过制造逼真的虚假视频欺骗公众,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信誉损失,了解其运作方式及防范技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