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制药行业经历了巨大变革和关注度的激增。然而,五年过去了,美国制药股的表现却令人失望,股价依旧在低位徘徊,市场对这一行业未来的信心受到显著考验。尽管老龄化人口、创新疗法以及新兴技术带来诸多利好因素,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与美国政府的药品定价政策以及潜在的贸易壁垒相关。近年来,美国制药行业的盈利前景因“最惠国”药品定价规则的复活预期以及可能实施的高额进口关税而蒙上阴影,这些政策风险加剧了市场对该行业的谨慎态度。投资者曾在疫情高峰期间大量投入制药板块,然而近期随着资本向科技巨头转移,制药领域资金出现外流,导致股价低迷和估值缩水。根据LSEG Datastream的数据,当前医疗保健行业的预期市盈率为15.9倍,较长期平均水平低11%,比全球股市平均低20%,创下了16年来的最低折扣,仅略高于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华尔街资深市场策略师Stephanie Aliaga指出,投资者情绪已从谨慎乐观转向谨慎悲观。估值虽然变得更具吸引力,但背后隐含的政策风险不容忽视。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药品价格调整的直接影响,还牵动着研发投入和未来收益预期。面对复杂的政策环境,一些投资者则选择从长远角度审视制药板块的成长潜力。他们看中的是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进程带来的庞大医疗需求。同时,RNA技术、减肥和糖尿病等领域的新药研发取得突破,也为行业注入创新动力。
以瑞士资产管理公司LFG+ZEST首席投资官Alberto Conca为例,近期在债券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加大了对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板块的配置。他强调,医疗行业是资金流动高度敏感的领域,未来美联储可能的降息措施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研发资金成本,提高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此外,英国资产管理公司M&G Investments也在积极调整投资组合,增加医疗健康类资产的配置,以期捕捉行业恢复的机遇。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医疗健康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且规模已超越2022年末至2023年的资金外流。截至2025年中,医疗保健领域的资金流入达72亿美元,尽管较去年同期减少41%,但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复苏趋势。行业内部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多个药物管线逐渐成熟,市场并购活动也有所上升。
投资者普遍认为,若美国政策环境能够明朗,当前的低迷股价将很可能成为长期投资的良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将股价低迷视作陷阱的声浪,担心未来政策加码将持续打压盈利预期。美国可能重新推行的“最惠国”药价制度,旨在限定药品在美国的售价不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直接影响制药公司的利润空间。而贸易摩擦的激化可能带来高达200%的进口关税,进一步加重企业成本负担。尽管如此,医疗保健行业依然具备其独特的防御性特征。在经济不确定时期,人们对医疗服务和药物的需求相对稳定,行业现金流强劲,能够抵御宏观经济波动。
此外,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为该行业注入持续动力。RNA疗法等生物技术的突破,正推动个性化医疗和基因疗法的商业化进程,预示着未来数十年将持续创造价值。全球老龄化趋势使得慢性病治疗市场扩容,尤其是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领域,催生大量市场需求。这些长期基本面因素使得制药行业具备投资吸引力,等待政策风险得以缓解。投资者在进入此类市场时需关注政策动向、研发进展及资本流入趋势,以评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综上所述,五年后的美国制药股表现体现了行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政策不确定性压制短期估值,使得股价难以反映行业潜在价值。另一方面,长期驱动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和技术革新依然稳健,未来盈利能力具备恢复空间。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政策迷雾散去之前,正确判断行业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深入理解美国制药政策环境,同时注重行业基本面的研究,将是制订有效投资策略的基石。未来制药股价的表现,既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方向,也取决于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的真实演变。随着全球医疗健康需求持续上升,制药行业有望在未来岁月中重新赢得市场认可,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