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打哈欠作为一种普遍且神秘的行为,长期以来吸引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涉及生理机制,还被认为具有社会功能,尤其是在群体同步和情绪共鸣方面。近年来,关于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尤其是在灵长类动物中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其与共情能力和社会认知的紧密联系。令人惊奇的是,最新研究发现,黑猩猩在观看非生物类人机器人(即类人机器人)打哈欠时,也会产生传染性打哈欠行为,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观点,拓展了我们对社会互动和认知机制的理解。 黑猩猩作为人类最亲近的近亲之一,其社会行为和认知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行为的演化起源。打哈欠传染在黑猩猩中已被多次观察到,但此前多集中于同种群体之间或跨物种的社交刺激,如观察其他黑猩猩或人类同伴打哈欠。
然而,当刺激源变为非生物、机械化的类人机器人时,黑猩猩的反应如何,仍然是未知领域。最新研究通过设计一个具有高度人类面部特征和动态表情的类人机器人,模拟其进行真实打哈欠动作,探究黑猩猩是否会产生相似的传染性打哈欠。 实验设计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类人机器人面部动作条件,包括完全打哈欠的广口张开动作、类似打哈欠但口部部分张开的“张口”动作,以及闭口不动的中性状态。实验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试黑猩猩在观察机器人表现完整打哈欠动作时,显著增加了自身打哈欠的频率,而在其他条件下,该行为几乎没有发生。可以说,黑猩猩对机器人打哈欠的反应表现出明确的传染性效应,这一发现证实了打哈欠传染现象不仅限于真实的生物个体之间,还涉及对非生物但具备生物特征的代理体的情感和行为共鸣。 不仅如此,实验中还观察到,黑猩猩在机器人打哈欠时,表现出更多与休息和放松相关的行为,如躺卧、收集床垫材料以及筑巢等。
这表明,看到类人机器人打哈欠不仅引发了本能性的模仿反应,也可能促使黑猩猩产生关于环境安全和休息时间的推断,体现出较为复杂的认知联想过程。这种行为的出现提示,打哈欠作为一种非语言社交信号,在灵长类动物跨类别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远比预想的更加深远。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打哈欠传染涉及感知-动作耦合机制,即观察到他人动作时,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被激活并引发相似动作的执行。此机制在包括人类、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体内被广泛证实。机器人表情引起的共鸣意味着黑猩猩甚至能够将眼前的机械动作投射为类似生物动作的信号,导致生理和行为上的同步反应,显示了认知系统的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 此外,打哈欠传染现象与共情能力存在一定关联。
虽然是否直接等同尚存争议,但多数研究支持传染性打哈欠是基本情感共鸣的表现,是社会动物间非语言沟通的一部分。黑猩猩对机器人打哈欠的响应,证明了社会认知系统不仅识别真实同伴的情绪状态,也能响应具有人类特征的人工代理体,这为机器人在动物行为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类人机器人因其拟人化的外观和动态行为渐渐成为理解人类与人工智能交互的热门工具。人类与机器人的互动常被研究触发人的同理心、动作模仿和社会认知过程。相较之下,将此类技术应用于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社会反应尚属新颖领域。此次黑猩猩与类人机器人互动的研究,不仅探索了社会认知的进化根源,也为未来人机共存的社会环境提供科学基础。
研究还表明,黑猩猩对不同面部动作条件的注意力无显著差异,意味着其传染性打哈欠的触发并非单纯由注意力差异导致,而是由机器人动作本身所传达的生物学和社交信息所致。此外,打哈欠数量与观察时长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更多的视觉关注增强了传染倾向,进一步支持了观察—模仿机制。 伦理层面上,该研究严格遵守动物行为研究规范,所有程序均为非侵入式,不影响黑猩猩的福利和日常生活。研究对象均为收容救助的成年黑猩猩,生活环境自然且丰富,确保实验结果的生态有效性。 这一系列发现揭示了跨物种、跨代理的信息传递和行为感染,强化了打哈欠作为一种古老且保守的社交信号功能。该信号不仅在生物个体间传播,也可以被人工智能系统模拟并触发真实动物的模仿和推理行为。
研究显示,社会动物的认知和情感系统具有广泛适应性,能够识别和回应各种具有人类特征的刺激,体现出复杂的理解和互动潜能。 未来,更多关于不同种类机器人动作对灵长类动物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解析认知机制,探讨情感共鸣和社会信号传递的边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使得模拟自然社交信号成为可能,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动物行为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打开交叉融合的新视野。在保护和福利研究中,类人机器人或能辅助动物的环境丰富化和行为干预,为动物园和野生救助中心提供新手段。 综上所述,黑猩猩对类人机器人打哈欠表现出的传染性反应,不仅拓宽了我们对社会认知和情感机制的理解,也揭示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与非生物代理之间潜在的互动可能。这一发现促进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同时激发了关于人与机器共同体未来关系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