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是一种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普遍存在的行为,其传播性和传染性长久以来吸引了科学界的浓厚兴趣。近年来,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揭示,黑猩猩在观察一个仿真人形机器人(Android)做哈欠时,也会出现传染性哈欠的现象。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社会行为传播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研究动物与人工智能及机械生命体之间的互动打开了新的视角。哈欠作为一种复杂的非言语行为,其生理和社会功能至今仍存在争议。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哈欠传染性与同理心、模仿及情感交流关系密切,体现了高级社会认知能力的某些维度。黑猩猩作为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一直是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对象。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一个具备高度仿真面部表情和运动功能的Android,系统地观察了成年黑猩猩在观看其张口哈欠动作时的行为反应。实验设计巧妙,分为三个条件:机器人做完全张口哈欠动作、部分张嘴无哈欠动作以及保持嘴巴紧闭的中性表情。结果显示,黑猩猩在看到完整哈欠动作时,出现了显著的哈欠模仿行为,而在其他条件下则无此现象。此外,观察哈欠动作还诱发了黑猩猩如捡拾铺垫物、筑巢和躺卧等与休息相关的行为,显示出动作背后的潜在情境意义。这种“跨代理”的哈欠传染,表明黑猩猩对非生物体的社会信号具有高度敏感性,且并非仅限于同种个体间的行为模仿。内嵌于这一现象的是社会认知中的“感知-行动耦合”机制,即观察一个动作能自动激发对应的运动反应,而这种反应不一定依赖于对象的生物身份。
同时,哈欠的观察还可能成为情境线索,促使个体调整自身行为状态,例如准备休息。过去的研究已证明哈欠传染在灵长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包括人类、倭黑猩猩、倭猩猩、狗、象和鸟类等。然而,将这一社会现象扩展至非生物、人形机器人层面,揭示了更为普遍的认知与情感连结基础。研究过程中,利用高精度的伺服马达驱动来模拟人类面部肌肉运动,使得机器人表现出自然流畅的哈欠。尽管机器人面部硅胶皮肤质感与真实人类皮肤有所差异,加之内部机械结构部分暴露,但实验中黑猩猩依然对机器人哈欠显示出强烈反应。实验安排在自然主义环境中进行,参与的14只成年黑猩猩均处于稳定的社群生活状态,排除孤立因子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观测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黑猩猩对机器人哈欠作出传染性哈欠反应,同时伴随明显增加的躺卧和休息行为,这种行为的关联性极大地增强了哈欠的社会及情境功能假说。该发现丰富了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社会信息加工复杂性的认识,尤其是在面对非传统社交对象时的应对机制。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赋予科学家创新手段模拟社会互动信号,进而探讨认知与情感机制在跨物种及跨媒介互动中的体现。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社会行为的进化根源,也推动了人机交互心理学、机器人学和动物行为学的融合发展。此外,研究还提出了关于哈欠功能的多重视角,既强调其作为生理调节(如体温管理、警觉性调节)的机制,也关注其非语言沟通角色,尤其是在社会同步和群体协调中的重要性。实验中,黑猩猩对机器人哈欠的关注时间明显高于其他条件,这反映出其对该特定动作的认知优先级和情感关联。
哈欠传染虽涉及无意识模仿,但背后也可能包含亲社会动机和情感反馈循环,有助于社会纽带的维护和群体内部的行为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虽非活体生物,但具有人类特征的外表和生物学动态信息足以激活黑猩猩的社会感知系统,表现出较强的感知共鸣效应。此现象挑战了传统对社会认知生态的限定,提示未来探索动物对人工生命体的反应应更为深入。未来的研究方向可拓展至其他行为和情绪表达,评估不同机器动作是否同样具备“感染”效应,进而揭示非生物代理与社会动物互动的心理机制。此外,探讨个体熟悉度、社交背景及认知发展阶段对此类现象的调节作用,将揭示更多情感认知的底层逻辑。现实中,随着机器人在服务、医疗及教育领域的普及,理解动物及人类对机器人社会信号的反应尤为重要。
黑猩猩对机器人哈欠的传染反应为跨物种、跨媒介的社会联结提供了生物学依据,也提示人机共处未来场景中的情感亲和可能性。综合来看,黑猩猩观察Android做出哈欠动作时的行为反馈揭示了动物社会认知的高度灵活与适应性,以及哈欠作为一种社会信号的远古且普遍的功能,不仅支持了关于同理心与模仿理论的研究,也促进了机器人与生物互动领域的跨学科对话。这一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以及自然与人工生命之间边界提供了宝贵视角,激发了对社会行为本质及其进化意义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