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新西兰政府宣布全面禁止加密货币自动取款机(简称加密货币ATM),这一决定迅速引起全球金融和加密行业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首批对加密货币ATM采取严厉限制措施的国家之一,新西兰此举不仅反映了其加强反洗钱和防止非法资金流动的战略决心,也在国际范围内激发了关于数字货币监管平衡的深度讨论。 加密货币ATM是一种允许用户使用现金快速兑换成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资产的自助设备,因其便捷性受到不少投资者和消费者青睐。然而,新西兰政府指出,这类设备也成为犯罪分子洗钱、贩毒、诈骗及其他非法金融活动的温床。根据新西兰副司法部长尼科尔·麦基的表述,国家安全部门发现通过这些机器流转的资金涉及多起大规模非法交易案,甚至用于国际毒品走私。 在新西兰,截止2025年4月,加密货币ATM的数量已超过220台,覆盖便利店、加油站、电子烟店以及自助洗衣店等多个公共场所。
这些机器通常缺乏严格的身份验证手段,且交易反馈迅速,使得违法分子能够轻松转换现金为数字资产并将其迅速转移至海外账户,极大地增加了监管难度和金融体系风险。 政府针对这一现象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除了直接禁止加密货币ATM之外,还对国际现金转账设立了5000新西兰元的上限,并赋予金融情报单位获取实时交易信息的权限,以提高对嫌疑交易的监控效率。与此同时,对于低风险企业,政府也致力于简化合规手续,希望在防范金融犯罪的同时,保障整体商业环境的活力与竞争力。 新西兰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全球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监管趋严的大环境。自2019年以来,随着数字货币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加强了相应法律法规。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等均对加密货币ATM实施了限制或暂时的暂停审批措施,中国则早在几年前便全面禁止了数字货币相关交易活动。
然而,与其邻国澳大利亚相比,新西兰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禁令政策。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在2025年6月推行了严格的身份识别和交易限额规定,但未完全取缔加密货币ATM。这一差异反映了新西兰政府对金融安全风险的高度敏感,以及他们决心通过根本性举措切断犯罪资金流动的强烈意愿。 业内最大运营商CoinFlip对禁令表达了遗憾,称此举或阻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并建议政府采用更为“智能化”的监管方法,如交易前身份验证、照片记录及风险监控等技术手段。这种观点凸显了监管措施与行业创新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在数字资产治理方面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不妨碍技术进步和市场活力。 新西兰政府明确表示其立场是欢迎数字资产的合法发展,诸如比特币仍被允许作为私人财产进行买卖和持有,并且相关利润需要依法缴税。
政府推动的更多是整合卖方合规与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而非彻底排斥加密货币本身。这种审慎且渐进的态度,为数字资产行业的正规化铺平了道路,同时请求市场参与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次禁令不仅影响新西兰本国的数字货币生态,也对亚太乃至全球加密资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它提醒监管者不能忽视潜在的金融犯罪风险,尤其是面对那些利用匿名性和全球转账流动性优势实施非法活动的工具。与此同时,值得反思的是,在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如何设计更智慧、更精细的合规机制,避免“一刀切”引发的创新阻碍和非法活动转入更隐秘领域。 此外,新西兰的举措对投资者、企业和监管人员都有重要启示。
投资者需关注合规平台和服务的选择,规避高风险操作。企业应更加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适应未来更为严格的法规环境。监管机构则需要持续更新执法技术与手段,提升跨境合作力度,实现动态且科学的监管体系。 总的来说,新西兰全面禁止加密货币ATM,是全球数字货币监管进程中的一次关键事件。它彰显了针对金融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也强化了对数字经济监管的政策信号。未来,随着科技手段的演进和法律框架的完善,加密货币行业必将在合规与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推动一个更加安全、透明且可持续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
新西兰的行动无疑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监管经验与参考模式,促使各国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保护金融安全,同时释放技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