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兴趣与投入显著增长,尤其是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以及高盛为代表的全球大型银行。这些银行不仅在区块链投资领域表现活跃,更成为促进数字资产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的重要力量。根据瑞波公司与CB Insights及英国区块链技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2020年至2024年,全球银行共参与了345起区块链企业投资,花旗和高盛各主导了18笔投资,摩根大通与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紧随其后,均有15笔投资记录。这一趋势清晰展示了传统金融巨头正积极布局区块链新生态。 这些投资主要集中于区块链基础设施领域,包括交易系统、资产通证化、托管服务以及支付解决方案等方向。其中,超亿元美元的“ mega轮 ”融资尤为引人瞩目,银行家们对大型投资项目表现出高度热情与资本支持。
例如,巴西的CloudWalk先后募集逾7.5亿美元,汇集伊塔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而德国的Solaris则通过SBI集团融资逾亿美元,随后成为多数收购目标。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传统金融正在将区块链技术从概念推向实际商业应用。 其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作为经济体系的关键节点,在区块链投资中扮演主导角色。G-SIBs在四年期间投资了106笔交易,其中包括14笔逾亿元的融资大单,显示其对区块链领域的战略重视。美国和日本的金融机构尤为活跃,新加坡、法国及英国也逐渐追赶,全球区块链初创企业仅在2020至2024年间获得超过1000亿美元的融资,涵盖逾万次投资交易。考虑到该领域的广泛全球布局,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无疑是深远且加速的。
瑞波针对1800多位全球金融领袖的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预见区块链和数字资产将在未来三年内对金融行业产生“显著或巨大”的影响。在政策层面,美国的《指导和建立国家创新稳定币条例》(GENIUS法案) 和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MiCA) 等立法行动,为数字资产运营提供了规范与合规框架,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现阶段,稳定币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花旗发布的报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稳定币交易量已达到每月6500亿至7000亿美元的规模。随着对账户资金透明度和稳定性的需求提升,更多银行开始发行自有稳定币。这类“可编程货币”不仅消除了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风险,还助力构建新的支付生态系统,使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
展望未来,资产通证化有望成为继稳定币之后的又一风口。波士顿咨询集团与瑞波联合预测,以实物资产为基础的通证市场规模到2033年将超过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3%。通过区块链,房地产、艺术品、商品等资产可实现更高效的交易和流动性。与此同时,资产通证化也将吸引更多传统投资者进入数字资产领域,推动金融体系的融合创新。 传统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投资不仅是简单的资本流入,更体现了深刻的产业战略转型。相比过去将区块链视作颠覆技术,现今更多银行选择积极拥抱和融合,如摩根大通通过与Coinbase的合作,允许客户直接购买加密资产,强化了数字货币的可达性和普及度。
而高盛则在支付、托管和衍生品交易等领域持续创新,布局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花旗集团也在数字资产托管和跨境支付领域展开多项项目,展现其在区块链应用方面的野心和实力。 这一变革背景下,区块链技术正逐步重塑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及竞争格局。数据透明性、交易效率和安全性是银行们看重的重要优势,区块链赋能的支付清算网络更能实现跨境实时结算,极大缩短交易时间并降低成本。同时,智能合约自动化处理复杂协议,降低运营风险。此外,区块链有助于强化合规追踪和反洗钱(AML)措施,满足监管要求,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尽管大规模部署区块链应用仍面临技术成熟度、监管环境和市场接受度等挑战,传统金融巨头的积极投入表明,他们深知未来金融竞争的核心将围绕数字资产展开。“融入而非抵抗”成为行业共识,银行不再将加密货币视作边缘角色,而是将其纳入核心金融服务体系。这不仅推动了创新,更开辟了新的营收模式,为客户带来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体验。 回顾2020至2024年,传统银行在区块链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资本投入彰显出行业趋势的转变。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引领的这一浪潮,正推动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未来,在政策和技术双重驱动下,区块链与稳定币、资产通证化将成为金融服务的新常态,带来更高效、安全和包容的全球金融生态。
随着这场变革的推进,投资者、客户和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展,把握区块链赋能下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