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可重复性被视为评判研究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标准。然而,近日由巴西科研共同体发起的一项跨领域、跨实验室的大规模重复性验证项目揭示,不少生物医学研究成果难以复制,暴露出当前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隐忧。这项研究不仅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推动学术规范、改善科研生态提供了思考基础。该项目由巴西复制性倡议(Brazilian 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自2019年启动,通过超过五十个研究团队的合作,旨在对巴西生物医学领域内的主流研究方法进行检验。与以往主要聚焦单一研究领域的重复性项目不同,本次调查选择了三种在巴西生物医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实验技术,包括细胞代谢测定、基因扩增技术以及啮齿类动物迷宫测试。研究团队随机选取了1998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依托上述方法的论文,以多实验室多次重复的方式验证实验结果。
尽管各团队尽力遵循原论文描述的方法和实验条件,但最终仅有不到50%的实验得到了成功复制的结果,其中仅21%的实验在多项严格标准下被认定为“可复制”。此外,原始研究报告中的效应值(即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强度)普遍高于后续验证的实验,平均膨胀达60%。这一现象表明,部分发表的科研成果存在夸大效果的倾向,可能误导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本项目是在多重挑战中进行的,包括新冠疫情带来的实验材料和人员流动限制,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开展与数据采集。同时,参与实验的不同实验室之间在实验细节执行上也存在差异,尽管项目组努力协调,使所有团队以统一“乐团”方式合作。“这就像是将许多各自为政的‘车库乐队’组成一个交响乐团,协调与统一远比想象中困难。
”项目协调员、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UFRJ)的奥拉沃·博雷尔·阿马拉尔医生如是说。该项研究不仅反映出现有科研体系的不足,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研究负责人表示,巴西目前已拥有一个扎实数据和实践基础,可以从政策层面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全面推动科学研究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加强对统计分析和方法描述的要求,提高科研人员对重复性的重视。科学界对复制危机的关注持续升温,早在2015年,美国开放科学合作组织发布的类似研究也曾发现生命科学领域大量论文难以被成功复制。巴西的此次研究与国际经验相呼应,但更具特色的是,它基于特定国家和常用科研方法,有助于制定针对本土科研生态的改革策略。目前,全球科研领域纷纷倡导开放获取、数据共享以及预注册研究设计,以增强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
巴西复制性倡议的成果促进了更多科研人员及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实验设计、统计应用和结果发布机制。长远来看,完善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提升学术诚信,也能保障公共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临床医学和生物技术更健康稳健发展。面对复制危机,科学界呼吁形成更强的合作网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信息流通和技术共享。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需加强培训,掌握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防止因技术操作和研究设计缺陷而导致结果失真。科技期刊和资助机构也应调整评审标准,鼓励发表负结果和重复性研究,打破对“正面”结果的单一偏好,为学术诚信打造全方位保障。巴西这项有影响力的计划所揭示的现实,将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改革的一个重要参考。
它提醒科研群体,在追求创新和突破的道路上,更需守护科学方法的根基,确保每一项实验都有值得信赖的支撑。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交流加深,推动科学研究质量提升已成为共同责任。只有通过开放、合作和持续反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复性危机,推动科学迈向真正可靠和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