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瓦哈爾(Farvahar)是伊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無論是在歷史遺跡還是現代宗教建築中,都廣泛出現,成為祆教與伊朗民族精神的象徵。這一標誌不僅在當代被視為祆教的代表,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哲學內涵。要深入理解法爾瓦哈爾,首要任務便是探究其詞源及其象徵意義的演變過程。從古波斯語到現代波斯語,法爾瓦哈爾這一詞彙承載著古老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痕跡。 法爾瓦哈爾一詞源自中古波斯語中的fravahar,該詞在帕提亞文和摩尼教的中古波斯語文本中也有變體,如frāwahr。其最早可追溯至古波斯語fravarti,而在古阿維斯陀語中則為fravashi。
作為祆教創始人宗教文本的重要語言,阿維斯陀語反映出fravashi一詞在宗教概念中的核心地位。與fravashi同源的現代波斯語詞彙還包括波斯曆的第一個月份Farvardin,足見其文化根基深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法爾瓦哈爾詞源同時代的farr一詞(意指「王者榮耀」)則與fravashi與farvardin在詞源上毫無關聯。 許多學者對fravashi的含義持有不同見解,其意涵被認為涉及逝去英雄的靈魂或祖先的精神,但這一解釋更多屬於推測範疇。祆教中另外一個核心靈魂概念是urvan,這是靈魂的基本定義,歷經印歐分支及宗教改革。死後,urvan被認為會下降至地下世界,這一地域由伊朗神話中的伊瑪(Yima)統治,印歐對應為印度吠陀中的Yama。
信仰中,urvan每年會返回人間,享用後裔奉獻的食物與飲品,這種祖先崇拜的形態延續至今,深植於伊朗民間傳統。fravashi與urvan兩者的關係長期以來是祆教研究的焦點和爭議所在。主流學說普遍認為fravashi源自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伊朗英雄時代,這也解釋了為何印度教中未見相同概念,其起源可能早於宗教改革者祆教創始人澤拉圖斯特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fravashi在澤拉圖斯特拉時代後逐步形成,並融合了古老元素。對fravashi詞源的幾種主要假設包括從動詞根vert(意為「旋轉」)出發,通過前綴fra形成,意指「經歷變化」或「死亡」,此時fravashi與urvan幾乎等同。另一種則認為源自根詞ver(意為「孕育」、「承載」),加上fra和不定式後綴-ti,這讓《阿維斯陀》中對祖先靈魂祈求子嗣的觀念更易理解。
第三種假說主張詞根var意為「保護」,加上fra後解釋為「護衛戰士之靈」,此說明顯將fravashi與一般urvan區分開來,強調fravashi靈魂會越過善惡審判之橋進入天堂,而非下沉至陰間。第四種理論將詞根var解讀為「選擇」,令fravashi含義變更為「被選擇的永恆聖者」,這與第三種觀念在本質上存在交集。 著名伊朗學者瑪麗·博伊斯(Mary Boyce)綜合多重理論認為,fravashi概念是伊朗-雅利安民族早期祖先崇拜的遺存,這一信仰在戰士階層中特別盛行,並與以牧民為主的其他伊朗-雅利安信仰存在差異。隨後,urvan與fravashi兩種觀念逐漸融合。博伊斯推測澤拉圖斯特拉曾試圖弱化這些概念,因為它們與祆教強調的靈魂命運取決於思想、言語和行為的教義相悖,而非依賴後代祭祀或祖先戰士血統。值得注意的是,在祆教創始人的贊美詩中並未出現fravashi一詞。
然而,urvan與fravashi的信仰根植於東、西伊朗人心中,祆教傳入後這些觀念逐漸重新融入祈禱詞和信仰體系,導致在文獻中對fravashi與urvan的描述出現不一致與矛盾。 此外,與「法爾瓦哈爾」相關的視覺符號如何產生及意義為何,是伊朗古代歷史學者們關注的重點。這一符號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岩刻和印章中能被多次發現,最早可追溯至居魯士大帝時期,特別是在大流士大帝的貝希斯敦(Behistun)石刻上有出現。該標誌是一位帶翼人物環繞其身的形象,帶有深厚的宗教與王權象徵意涵。 在此之前,更早相似的帶翼太陽標誌存在於亞述建築遺跡中,事實上伊朗與亞述雙方均可能源自埃及的霍魯斯(Horus)鳥神象徵,該符號代表著神聖王權與保護。在埃及文化中,帶翼太陽盤象徵神性君王的權威與保護;亞述文化將其與主神亞述(Ashur)相連,彰顯神權與君主關係。
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帶翼太陽標誌在征服埃及後略有改變,翅膀變長且角度更為銳利,這種演變反映帝國整合多元文化的特徵。此符號不僅是權力的象徵,還顯示出王者與神明之間的聯繫。 法國東方學家安托萬·艾薩克·西爾維斯特·德薩西(Antoine Isaac Silvestre de Sacy)首次將該標誌與fravahar聯繫起來,自此該圖案便以法爾瓦哈爾命名並廣為流傳學界。學者們對該標誌具有的意義有著三種主要解釋。早期學者傾向將其作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的象徵,因大流士 inscription 中頻頻提及此神,但此論點現多被否定。另一種更有份量的觀點認為,標誌中帶翅膀的人物頭戴一頂類似大流士皇冠的冕旒,因此象徵君主的fravashi,即國王的守護靈或精神,與法爾瓦哈爾的詞源相呼應。
而當代最被廣泛接受的解讀則是該標誌代表khvarenah,即「神聖王者榮耀」——現今波斯語中演變為farr,此詞被希臘人借用並最終演變成英語中的“charisma”。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包括標誌上方的太陽圓盤及其旁邊的新月,象徵神聖光輝與天命。 法爾瓦哈爾這一古老符號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後逐漸從皇家浮雕消失,但在現代祆教社群中重新獲得生命力,作為象徵文化認同與宗教信仰的重要標誌被廣泛使用。在伊朗和印度的祆教寺廟建築中,法爾瓦哈爾圖案隨處可見,彰顯出其跨越千年的文化影響力。法爾瓦哈爾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伊朗民族自豪與宗教信仰的象徵。 總而言之,法爾瓦哈爾的詞源及其象徵意義反映了伊朗古代文明、宗教思想和民族精神的糾結與融合。
從古波斯語的fravashi到今日波斯語中的Farvahar,這一詞彙和圖像成功將歷史與現代連結,讓世人得以窺見祆教深層的文化意涵及伊朗人對於靈魂、祖先和神聖權力的獨特理解。隨著對法爾瓦哈爾的持續研究和探索,我們將更全面地認識這一標誌背後的歷史軌跡與哲學精髓,進一步體現其在全球文化遺產中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