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兴的加密数字货币载体,因其设定的价格稳定性和便捷性,吸引了大量用户和投资者的关注。稳定币通常与法定货币锚定,保持1:1的固定比例,其背后由真实资产支持,例如美国国债或黄金,这使其在加密市场中享有相对较高的信任度。然而,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日发表了其迄今为止最为严肃的警告,强调稳定币存在的诸多风险,并敦促各国政府快速推进自己的数字货币代币化计划,以应对潜在的威胁。国际清算银行俗称“央行的央行”,其立场代表了全球主要央行对经济金融安全的高度关注。BIS强调,尽管稳定币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但其本质缺少中央银行货币的正式结算功能,可能导致货币主权遭受侵蚀。具体来说,稳定币的不透明性、监管不足以及可能触发的资金快速外流风险,尤其对于新兴经济体构成严峻挑战。
近年来,稳定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估计市值超过2600亿美元,其中99%以上为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如USDT(泰达币)等主要稳定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然而,稳定币市场的扩展并非没有风险。BIS经济顾问Hyun Song Shin指出,稳定币的运作机制类似于19世纪美国自由银行时代的私人银行票据,这些票据各自发行并在市场中以不同汇率进行交易,无法像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那样实现可靠的单位统一性,因此存在波动性和信用风险。此外,2022年TerraUSD和LUNA的崩盘事件进一步暴露了稳定币在资产支撑和市场信心上的脆弱性,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也加剧了对稳定币监管和透明度的呼声。监管方面,尽管美国近期通过了针对美元挂钩稳定币的立法框架,试图规范市场秩序,为稳定币的合法化使用提供保障,但欧洲市场的反应则体现出更加谨慎的态度。
部分运营商如Tether已选择退出欧盟市场,以避免面对严格的牌照和透明度要求。由此可见,稳定币的安全性、合规性和信任度依然亟待提升。BIS副总经理Andrea Maechler表示,稳定币运营方在信息披露和资产质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时常面临资金是否真实存在、资产质量是否可靠的疑问,这也成为了市场缺乏统一信心的根源。面对这种局面,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了推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和统一账本代币化的战略建议。BIS主张建立包括中央银行储备、商业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在内的统一代币系统,利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资产的高效、安全流通,提升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这一方案不仅有助于维护货币主权,防止资金盲目流出,还能促进跨境支付和结算的现代化,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
稳定币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市场对数字化货币的强烈需求,然而没有适当监管和制度保障的生态环境,将使金融体系暴露于不确定风险中。全球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正面临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的重大挑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审计监督机制,以及提升用户教育和透明度,是确保稳定币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推动CBDC等官方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推广,将为公众提供更可信赖的数字货币选择,从根本上整合和提升数字金融的竞争力。总的来说,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警告不仅提醒全球关注稳定币潜藏的系统性风险,更明确呼吁加速数字货币代币化进程。这一趋势将深刻影响未来货币体系的架构,推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进入数字化时代。
央行、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需携手合作,确保数字货币既符合技术创新要求,又能保障国际金融稳定,共同开创更加安全、高效的数字经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