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棉作为一种具有极高危险性的矿物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禁止使用,原因在于其致癌风险极高,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石棉作为一种具有耐热、耐腐蚀性能的材料,曾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广泛使用。然而,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吸入石棉纤维会导致多种致命疾病,包括肺癌、肺间皮瘤、卵巢癌和喉癌等。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对石棉监管的完善和加强,尤其是在拜登政府期间,EPA迈出了阻断最后一种仍被允许使用的石棉类型——白石棉(也称为蛇纹石石棉)的重要一步,宣布禁止该矿物的销售和使用,旨在保护公众健康。然而,最近特朗普政府重新执掌EPA后,宣布将重新考虑这项禁令的决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和业内震动。 这项石棉禁令的撤回或重新评估令人震惊,因为它似乎逆转了多年来科学界和公共健康领域对石棉危害的共识。
作为世界上超过50个国家已经全面禁止石棉使用的先进政策,美国此举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得许多健康倡导者和专家表达了深切担忧。根据美国EPA的资料,石棉暴露每年导致美国约4万例死亡病例,涵盖多种癌症和肺部疾病,显示出公共健康的严重威胁。 事实上,石棉这种矿物的危险性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中叶,科学家便发现其纤维能够在肺部积聚,触发长期的致病反应。然而,石棉产业从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一些企业和行业组织依旧推崇石棉的耐用性和低成本优势,并为其辩护。在特朗普执政期间,他本人甚至公开表示支持石棉的使用,并将石棉的负面名声归咎于有组织犯罪。
这种观点不仅与科学证据背道而驰,也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公共责任质疑。 特朗普在1997年出版的《反败为胜》中曾写道,石棉“100%安全,只要正确使用”,并声称反对石棉的运动是由黑帮推动的,认为黑帮公司得以借机赚取巨额的拆除费用。这种言论被广泛认为忽视了石棉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此外,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的石棉供应国之一,曾以特朗普的形象和名义进行市场宣传,进一步加剧了这场涉及政治、经济利益与健康权衡的复杂局面。 从政策层面来看,拜登政府在禁止白石棉使用的政策出台之前,曾给予相关企业最长达12年的过渡期,允许其逐步减少对石棉的依赖,显示出政策的柔性和现实考量。然而,行业诉讼随即兴起,多家企业和贸易协会对禁令提出法律挑战,阻止其快速实施。
特朗普政策团队在接掌后选择搁置禁令的法律程序,并提出将重新评估该禁令,这导致有关石棉监管的司法程序被暂时中止。值得注意的是,EPA负责化学安全和污染预防办公室的新副助理管理官曾是行业游说者,这一背景更是激起了外界对政策公正性的质疑。 公众健康组织和科学界普遍谴责这一回撤禁令的举措,指出这样的政策调整将直接威胁工人和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石棉纤维一旦进入人体,会在肺部存留多年,难以被清除,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健康损害。尤其是脆弱群体,如建筑工人、汽车修理工和工业生产线工人,其暴露风险更高,疾病发生率亦显著偏高。推迟或放宽石棉监管,无异于将风险转嫁给未来的社会和家庭。
另一方面,石棉的经济利益也是政策争议的根源之一。部分工业制造商依赖石棉的物理性能,如耐温、高强度和成本优势,使其在汽车刹车系统、密封材料及化工制品等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与此同时,替代材料的发展不均衡,部分企业反映替代品价格偏高且性能存在不足,这令整个产业链面临调整压力。在缺乏替代技术普遍成熟的情况下,全面禁止石棉引发了产业转型的阵痛和经济考量的争议。 环境保护的角度也不容忽视。石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易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进一步威胁生态环境。
若禁令松动,石棉的流通和使用将增加废弃物处理难度,提升意外暴露风险。治理成本及长期环境管理的压力将加大,形成更为复杂的治理难题。 综合来看,特朗普政府EPA重新考虑石棉禁令的行为,代表了环保与经济利益之间的激烈拉锯,也暴露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科学依据的权衡困境。未来三十个月左右的审查期将成为政策走向的关键窗口,其结果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的公共健康与产业结构,也可能在全球环境治理和健康风险防控中产生示范效应。 应对这一复杂局面,公众、政府和企业都面临深刻的责任和挑战。首先,加强科学研究力度,深入认识石棉暴露对健康的具体影响,推动替代材料的技术革新,为全面禁用石棉提供可靠支撑和可行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提升法规透明度和公正性,严防行业游说影响政策偏离科学轨道,保障公共利益优先。同时,应加大公共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政府应强化职业卫生监管,严格实施暴露限制和监测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石棉暴露的可能。 在未来,政策制定者必须在科学证据、经济现实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推动健康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球应继续加强对致癌物质的监管合作,分享替代技术和风险管理经验,共同应对环境健康挑战。石棉禁令的进退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政策选择,更是全人类守护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