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过去五年间的全球经济动向,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感到忧虑的共识:全球经济或许已经“死亡”,只是还在凭借各种刺激措施和短暂的技术繁荣勉强维持生命。新冠疫情期间发放的刺激支票、不断循环但终究空洞的科技热潮,似乎像是在为一个失去活力的系统进行人工维持,却难掩其内在的深刻疲惫。经济如同停止跳动的心脏,上无生气,没有活力,尤其是在以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行业,这种沉寂感尤为明显。经济衰退并非始于疫情,而是早在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之后便已显露端倪。科技创新脚步放缓,投资者们痴迷于寻找下一场“爆款”,一场接一场的新兴泡沫不断出现又迅速破灭。区块链与加密货币的狂热逐渐退潮,元宇宙的构想难以落地,虚拟现实未能真正走入大众生活,零工经济的优势被就业不稳定性所抵消,智能手表与智能家居产品的创新能量也逐渐减弱,甚至早先的3D电视都已被遗弃。
投资者试图用不断的炒作来弥补创新的乏力,市场变得越来越像一场迷失方向的竞赛,参与者们的注意力不断转向下一个热点,而非深耕真正有价值的革新和可持续性发展。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数位科技巨头在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上的集体出席,那一幕不仅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也昭示了这些科技公司背后的无奈和焦虑。当企业依赖政府合同和权力交换来维持自身生存时,经济的健康就已经受到了威胁。这不再是创新驱动的经济,而是利益驱动的游戏。科技巨擘为了避免监管和法律约束,选择依附于政治权谋,试图用权力掩盖自身财务和道德上的困境。虽然从企业管理学角度来看,他们的核心责任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迎合政治环境以求自由驰骋无疑是一种策略,但这种状况无疑也埋下了未来被揭露和操控的隐患,同时对支持这些企业运转的多元群体如移民、LGBTQ+社群及其他边缘群体构成了背叛。
经济中唯一的“湖泊”不再多元,而是被几个相似领域垄断,创新变得单一且浅薄。企业和投资者们不再追问“什么领域没有被开发且带来实用价值”,而是在不断探索“如何从现有热门技术中榨取最大利润”。“快速行动,制造易碎产品”的口号取代了对质量和持久创新的追求。迷茫之余,我们不得不问:创新的源泉是否枯竭?互联网的加速知识共享是否导致了软件和技术的早期“饱和”?我们真的已经没有能够征服的新世界了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许多潜在的优质创意仍然藏匿在我们周围的人们之间,那些小规模、难以大规模复制,但对社区和地方经济却有深远影响的创新依然存在。尽管它们可能无法引领下一场科技革命,但这些本地化、实用的解决方案能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让市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从某种角度看,经济健康的真正标志不应仅仅局限于GDP增长、股市表现、失业率和通胀指标等滞后数据,而应关注普通人在失业或换岗时,能否迅速找到条件和待遇相当的工作。经济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于提供自由流动的机会,为人们创造选择权,这才是现代经济活力的核心。遗憾的是,传统的经济政策和舆论传播往往忽视这一点,这一点在美国近年来的经济例证中尤为明显。未来经济的复苏需要重启对科学的投资,尤其是对“怪异的科学”——那些看似遥远、不合常规,但却可能带来根本变革的基础研究。互联网、WiFi和GPS的出现或许正是早期这样的投入结出的果实。可惜,这种投资所需的周期往往长达数十年,而当下的商业和政治环境难以支持如此漫长的沉淀期。
创新的回归恐怕仍需时日。展望未来,当下的经济缺陷呼唤着一种更为包容、多元和本地化的创新路径。科技巨头的垄断和政治绑定不应成为唯一的经济驱动力。小型企业、社区创新、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科学研究的持久投入,才是激活经济真正循环的关键。只有恢复真正自由的市场竞争,激励多种创新并给予新观念扎根成长的土壤,经济才可能迎来第二个春天。全球经济的未来不在于追逐短期的风口浪尖,而在于坚持长期的结构性调整与社会共荣。
多元的生态系统,既包括小规模、小众的创意,也涵盖打破常规的科学突破,是复活全球经济心脏的唯一良方。我们应当怀揣希望与耐心,同时正视现实,甘于为长远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下一代才能继承一个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