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寻求创新环保建筑材料成为科学界和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近期,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前沿的3D打印光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能够生长、硬化,更能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为绿色建筑和碳中和理念注入了全新活力。此技术聚焦于古老的光合微生物——蓝藻(cyanobacteria),这些微生物能够在弱光条件下高效进行光合作用,成为实现“活建筑”概念的关键成分。蓝藻被嵌入一种可打印的水凝胶中,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富含营养的人工海水环境下存活并繁殖。它们不仅生成生物质,还通过触发矿物质化过程,使材料逐渐硬化并将碳以固态矿物形式固定。这一过程使得建筑材料本身成为持续的碳汇,极大增强了建筑物的环保性能。
水凝胶作为载体,因其富含水分且具有交联高分子结构,能确保蓝藻在材料内部保持活性,同时支持结构的逐步成型和加固。科学家们设计的材料结构允许光线穿透,并通过毛细作用实现营养液的被动循环,确保微生物的生存和持续碳捕捉功能。实验室测试显示,这种光合材料能够在长达超过400天的时间内持续吸附二氧化碳,单克材料约能固定26毫克的CO₂,这一数值远高于传统生物法碳捕捉技术,且与使用矿物矿化处理的再生混凝土相媲美,后者典型值大约为7毫克每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蓝藻通过光合作用调节细胞外的化学环境,促进碳酸盐矿物如石灰的产生,矿物质沉积在材料内部,有效强化了结构的机械强度。这种生物矿化属性为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提供了保障,也拓宽其在建筑应用中的潜力。对于未来的建筑用途,研究团队提出了将该光合生物材料用作建筑外墙涂层的设想,从而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碳的主动捕获。
相比于传统的工业化碳捕捉方式,这种材料的低能耗和环保特性无疑更具吸引力,尤其适合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在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研究团队以加拿大馆为平台,展示了基于该光合材料打印的两座高达三米的“树干”结构。这些结构不仅形态独特,更在实际环境下展现了优越的二氧化碳固化能力。据悉,每座“树干”每年可吸收约18公斤的二氧化碳,相当于20年生、处于温带气候区域松树的年碳汇量。该项目不仅获得建筑师们的高度关注,也为融合生物技术与建筑设计开辟了广阔前景。从环境角度来看,能够将建筑本身转变为“活碳库”,对缓解城市碳排放压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藉由持续捕捉和矿化二氧化碳,这类“活建筑”材料不仅减轻了传统建筑材料带来的碳足迹,还通过自我生长和加固功能延长建筑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因此,其商业化潜力和生态效益被各界普遍看好。不过,这项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科学家们正积极研究提高材料打印尺寸、稳定性及适应不同气候环境的能力,期望未来能够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未来,结合智慧建筑系统和环境数据监测,3D打印光合生物材料有望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呼吸”与“生长”。在全球加速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这种融合生物矿化和3D打印技术的创新材料,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技术路径。随着研究进展和产业推动,未来建筑不仅是居住和办公空间,更将成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主动参与者,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