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尤其是在政治意识形态和自由言论的问题上。2025年5月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公开声称政府将撤销哈佛大学的税收免除地位,这一消息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作为世界顶尖学府之一,哈佛大学不仅在学术界拥有极高地位,其巨额的联邦资助和免税资格也对其科研和教育事业起到关键支持作用。因此,特朗普此番言论不仅是对哈佛的一次公开挑战,同时也触发了关于行政权力范围、法律程序正当性以及美国教育自由的广泛热议。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的言论直截了当地表明“我们将取消哈佛的免税资格,他们罪有应得”,这表明他对该校持有极其强烈的不满。事实上,早在4月15日,特朗普就曾提出类似的构想,期间内部税务局(IRS)也据称正计划着手展开相关调查。
此举被一些观察者解读为特朗普对所谓政治偏见和自由言论管控的狠招,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施压学术机构迎合特定政治理念。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对此迅速作出回应,坚决反对该计划,称此举既不合法又具有破坏性。加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除非存在尚未披露的合法理由,否则“如此偏激的惩罚行为将严重损害哈佛的教育和科研功能”,并对整个教育界发出“政治纷争不应成为剥夺学术机构基本权利的前提”的警告。哈佛大学官方进一步强调,如果免税资格被取消,学校将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学生助学金、医疗研究以及创新发展的财政资金转而缴纳税款,结果无疑是大幅削减学生财务援助、搁置重要医学课题和减少创新机会,最终损害美国长远的学术竞争力。美国法律明确禁止总统直接指示IRS针对特定个人或机构进行调查,若IRS认定哈佛确实应被取消免税资格,必须正式通知学校并给予申诉机会。面对记者问题,IRS未立即回应特朗普此次宣称的具体落实方案。
一些政治人物也对特朗普的做法提出批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爱德·马基(Ed Markey)视此为“意图迫使哈佛服从其意识形态的违宪行为”,并强调特朗普的威胁扰乱了科研环境,影响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相关就业。他称自己将与哈佛站在一起,共同抵制这种“威权主义的越权行为”,并呼吁维护高校应有的独立性和法治程序正义。特朗普政府拒绝哈佛只是针对大学校园内反犹主义问题寻求改革,实际上还针对多项学校政策提出要求,例如取消多元化、公平和包容项目,限制抗议中使用口罩,推动基于成绩的招生及招聘政策调整,转交国际学生的纪律记录,甚至削弱教职员工的权力。对此,哈佛表态坚决捍卫其宪法权利,坚持学校的独立性不容联邦政府干涉。哈佛近期采取了部分象征性举措以回应压力,例如将“多元化、公平、包容与归属办公室”更名为“社区与校园生活”,并在毕业典礼期间取消了某些亲和团体的活动资源。
学校还公布了有关反犹主义及其他偏见的详尽内报告,展示了校园内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手段,虽然对反犹主义问题持有共识,但双方依然在改革主导权和监管机制上存在巨大分歧。白宫方面则认为哈佛在遏制反犹主义方面的努力“积极”,但仍远远不够,暗示将有进一步削减资金的计划。学者和犹太组织普遍表达对政府施压学术自由的担忧,认为此举既损害学术自治,也可能导致研究和教育质量的倒退。历史上,美国国内极少有高校因政治原因被取消税收免除资格。1970年,IRS曾对拥有种族隔离政策的鲍勃·琼斯大学作出此类处罚,且经过最高法院二十年后维持这一裁决。该校于2000年才取消了种族限制政策,2017年重获免税资格。
相较于这一极端案例,当前哈佛的情况则更复杂,牵涉到言论自由、教育独立和政治权力的边界。特朗普执政后期,哈佛成为其政府最显著的对立方之一。总统联合反犹太主义工作组曾冻结哈佛超过20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助,大学不得不诉诸法院以求资金释放,预计解决此事最快也需等至夏季中旬。今次税收免除资格遭威胁,无疑将对哈佛乃至美国高校群体带来深远的震荡。该事件反映出当下美国社会及政策环境中政治对抗加剧、高校治理复杂性增加的趋势,也凸显出教育机构在维护学术自由、应对政府施压间的艰难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哈佛案正成为学术自由与政治权力竞合的试金石。
未来,如果政府果真取消哈佛免税资格,将开创先例,可能导致类似高等学校遭遇更多财政和监管限制,严重冲击美国教育实力和国际声誉。另一方面,若法律机制能够保障高校的正当权益,则有助于稳固美国作为全球教育创新中心的地位。无论结果如何,哈佛与特朗普政府的这场博弈已深刻揭示了美国当前政治格局下,教育与法律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公众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尊重宪法原则与促进高教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为未来美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公平定下合理基础。科学研究、教育培养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健康生态,正依赖于此类法律与政策的公正实施,确保美国能够继续走在知识创新的前沿。